在河西走廊腹地,永昌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镌刻着丝绸之路的辉煌印记,更见证着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壮丽史诗。近年来,永昌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文化旅游发展的全过程,使文旅产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重要平台,绘就了一幅经济共生共荣、文化美美与共、社会和顺和睦的崭新画卷。
多元文化,熔铸民族团结精神纽带
从4300年前鸳鸯池遗址的文明曙光,到2000多年汉明长城的岁月守望,再到1000余年圣容文化的丝路传奇,永昌的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钟鼓楼镌刻着多民族工匠的智慧结晶,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间,彰显着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魅力。民俗活动中激荡着不同民族文化互鉴的和谐乐章,无论是热闹欢腾的社火表演,还是婉转悠扬的永昌小曲,都汇聚了汉族、回族、藏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红色基因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强大动力,红西路军在永昌战斗时留下的红色印记承载着那段热血与牺牲的历史,成为激发爱国情怀、凝聚团结力量的重要阵地。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遗产,如同血脉相连的纽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
生态宜居,见证民族团结奋进征程
祁连雪峰映照着各民族共同守护的绿色家园,金川河水奔涌着团结奋斗的时代浪潮。北海子湿地畔,各族游客共赏水鸟翩跹,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各民族共同保护的成果,大家齐心协力守护着这片生态净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御山峡谷间,徒步爱好者携手探寻丹霞奇观,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永昌县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打造了北海子湿地公园、北武当山、水云山景区等一批生态旅游胜地,吸引着省内外各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积极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点,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业,拓宽了各族群众的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情感纽带更加牢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非遗传承,绽放民族团结时代华彩
从豪放酣畅的节子舞,到脍炙人口的永昌小曲,从演绎万千的木偶戏,到精美灵动的剪纸艺术,从妙手生花的面塑技艺,到独具匠心的手工地毯制作技艺,这些非遗瑰宝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国家级非遗“卍”字灯阵点亮时,百盏明灯交织成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璀璨图腾。每年“四月八”永昌县都会举办民俗文化节,还有元宵节、正月十六“游百病”、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杏花诗会”、六月六“朝山节”等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有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剪纸、面塑等传统技艺的创新传承,更成为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的鲜活课堂,永昌县通过举办非遗培训班、文化展览、民俗体验活动等形式,鼓励各民族群众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风味美食,凝聚民族团结幸福滋味
从羊羔肉垫卷子的醇厚鲜香,到甜丸子的甜蜜软糯,永昌“十八子”传统美食汇聚着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精华。北海子夜市里,各族摊主热情吆喝,食客围坐一堂,共享美食、共话家常。这升腾的“烟火气”,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写照,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滋味。永昌县深入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大力推广“永昌十八子”等地方特色小吃,举办美食文化节、烹饪大赛等活动,让美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名片,也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独特载体。同时,积极扶持各族群众发展餐饮产业,打造美食街区,带动就业创业,让各民族在美食经济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永昌县以文旅融合为有力抓手,在促进民族团结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美美与共”的时代光彩。未来,永昌将继续深挖文旅资源潜力,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持续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音,奋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篇章,让这座丝路古城在民族团结与文化繁荣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