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临近,闽西老区连城县精心策划系列特色文旅活动,以“非遗沉浸・双节共欢”非遗奇妙夜活动为核心,串联新泉温泉美食嘉年华、啤酒音乐节等多元内容,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文旅需求深度绑定,为八方游客奉上丰盛的假日非遗大餐。

连城这座坐拥冠豸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两大名片,藏有8项国家级、9项省级非遗的“客家祖地”,正以“守正”为基、“创新”为魂,让古老非遗迸发新活力,为老区文旅融合开辟新路径。
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体验”,非遗场景焕新颜
夜幕下的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灯笼高悬,鼓乐喧天。一场融合了姑田大龙、芷溪花灯、连城拳、客家山歌的连城“非遗奇妙夜”正在上演 —— 孩童们围着非遗传承人学做宣纸,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姑田游大龙的片段,商铺里的地瓜干、连城宣纸等非遗产品供不应求。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连城文旅消费的新常态。

过去,非遗多以博物馆展品、舞台展演的形式存在,与大众生活存在距离。如今,连城打破传统呈现模式,以“沉浸式、互动化”重构非遗体验场景,让非遗从“看得见”变为“可参与”。
连城“非遗奇妙夜”从构想变为现象级文旅IP,源于连城对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深刻思考。2024年五一假期,依托龙岩世界地质公园这张亮丽的名片,“连城非遗奇妙夜”系列活动在冠豸山脚下的客家文化公园精彩上演,国家级非遗姑田游大龙、璧洲及芷溪花灯在冠豸山脚下首秀,吸引超2万人次簇拥观看;此后,在暑期和其他重要节假日里,该活动扩展至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等地,共举办了8场大型活动,并进一步融入市集元素,设置宣纸制作、雕版印刷等体验摊位,游客可亲手制作非遗手作,还能将地瓜干、客家米酒等非遗衍生品带回家,实现“体验+消费”的闭环,引发了热烈反响。
2025年春节,姑田游大龙更是走出连城,亮相贵州“村超”赛场、进京巡游,通过“非遗+体育”“非遗+城市IP”的跨界组合,5 次登上央视舞台,全网曝光量突破5亿次,让“连城非遗”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全国视野。
从“单一传承”到“体系培育”,人才梯队换新貌
“同学们看,这刀工要稳,力道要匀,才能刻出清晰的字纹。” 在四堡镇中小学的非遗课堂上,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马力正手把手教学生们操作刻刀。这样的场景,是连城推进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的生动缩影。
非遗的“向新”,离不开传承人的“接力”。面对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断层的困境,连城跳出“师带徒”的传统单一模式,构建“抢救性保护+系统性培养”的创新传承体系,为非遗注入年轻血液。

针对四堡服饰、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等濒危项目,连城启动数字化抢救工程——组建专业团队用高清影像、三维建模技术,完整记录3名资深传承人的技艺流程,从面料选材到缝制技巧、从建筑图纸到榫卯结构,均建立详细的“数字技艺档案”,既避免技艺因传承人年迈而失传,也为后续教学提供标准化素材。

在青少年传承培育上,连城创新推出“非遗进校园”升级版方案。不再是零散的非遗讲座,而是将雕版印刷、连城拳、客家木偶戏等5项非遗项目纳入8所学校的校本课程,编写专属教材,配备专业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在实验小学,国家级木偶戏传承人李庆梅开设常态化课程,不仅教授木偶操控技巧,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创作木偶剧——《守株待兔》《孔融让梨等传统故事被改编成木偶剧目,学生们既掌握了非遗技艺,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00 后”传承人表演的木偶剧,还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让非遗传承展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面貌。
此外,连城还搭建起“非遗传承人网群”,推动185名各级传承人加入市级保护协会,定期开展技艺交流、作品评比活动;2023以来,连续举办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班,覆盖400余人次,邀请专家讲授文旅融合、电商运营等知识,让传承人不仅会“守艺”,更懂“传艺”“兴业”,打造出“老中青”结合的多元化传承人才梯队。
从“单一文旅”到“跨界融合”,产业模式换新篇
冠豸山脚下,非遗展演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九龙湖畔,客家山歌与游船体验相得益彰。
非遗的“向新”,最终要落到产业发展上。连城打破“非遗只是文化符号”的认知,以“非遗+”为纽带,跨界融合旅游、研学、体育、电商等业态,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产业模式。

在景区运营上,连城推出“山水+非遗”的特色线路创新。借助冠豸山5A级景区的品牌效应和客流基础,设计“白天观山水、夜晚品文化”的行程——游客白天游览冠豸山的奇山秀水,下午前往培田古村落,在“九厅十八井”古民居中了解建筑营造技艺,傍晚则到四角井街区参与“非遗奇妙夜”,观看游大龙、体验非遗手作。这种模式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2天,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超50%。同时,连城还在景区内设置“非遗体验点”,如在冠豸山游客中心开设雕版印刷体验区,游客可印制带有冠豸山图案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记忆”与“山水印象”深度融合。

在产业延伸上,连城推动“非遗+研学”“非遗+电商”双向发力。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非遗研学营”,设置体验连史纸制作、雕版印刷体验、习练连城拳、大龙制作巡游体验等课程,每年吸引近10000名学生参与;针对非遗产品销售,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线下在四角井街区、景区游客中心设立非遗市集,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推广四堡雕版印品、连史纸、芷溪花灯、地瓜干等非遗产品,2024年非遗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0亿元,让非遗从“文化技艺”变为“富民产业”。
大型赛事的“非遗嫁接”更是让产业热度再升级。在全国女子垒球赛、福建省青少年棒球锦标赛期间,连城同步在赛场周边举办非遗展演、非遗市集活动,让运动员、观众在观赛之余,近距离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客家美食、传统手工艺品展位前总是人头攒动,成为赛事期间的另一道风景线,彰显了“以赛促旅、以旅兴非遗”的良好成效。2025年春节假期,连城文旅收入同比增长超40%;“五一”期间冠豸山景区连续三天限流,印证了“非遗+跨界”模式的强大吸引力。

从姑田游大龙闪耀京城“出圈”,到客家木偶戏走进校园 “焕新”;从“非遗奇妙夜”的火爆,到文旅产业的攀升,连城用实践证明:非遗的“向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激活。未来,这座老区小城将继续以创新为笔,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让古老非遗始终与时代同频,让老区文旅焕发持久的新活力。
记者:黄水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