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饶9月26日消息(记者周蓓)时维九月,大地流金。“中国最美乡村”一一江西婺源增添了诸多缤纷色彩,迎来最佳观赏期。9月22日至25日,记者走进婺源,探寻“梦里老家”的金秋图景。
白墙黛瓦,依山而建的篁岭古村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节。彩色晒盘晒匾依次从屋顶、窗沿上推出,盛放着丰收的喜悦,红的辣椒、黄的玉米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山林环抱间,传统晒秋与徽派建筑相融,绘就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画卷。
传统晒秋与徽派建筑相融,绘就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画卷(央广网发 篁岭景区供图)
在篁岭山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响起,一支由村民组成的巡游队伍,手持装满果蔬的簸箕,抬着用五谷拼字的晒匾,浩浩荡荡行走在山间,向各地游客尽情传递着丰收的喜悦。在广场的舞台旁,金黄的稻穗倒入打谷机,谷粒簌簌落下。游客们排起了长队,等待着亲身感受一把丰收的乐趣。
“我是带小孩来到篁岭感受最美秋天的,看到这里有小时候家里用的打谷机,正好也让我家小孩体验下‘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感受下先人的勤劳与智慧。”来自四川的游客刘女士体验打谷后,直呼“太有意义”。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月亮湾上,飘来一阵阵山歌小调。一根长篙,一只竹筏,一船游客,穿行在遮天的浓荫间,清澈的河水像一条长长的碧玉,又似画中游。
竹筏行至深处,便到了石门村。石门村里,赣风徽韵民居、生态茶园、植被和谐共生。这个经过生态“验金石”——世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检验过的村落,村民们早就解开了生态的密码,依托成林古树、古村新韵、珍稀鸟类发展乡村旅游,118户人家的小村子办起了47家民宿和农家乐,用美丽风景和农家味道留住游客的脚步。
顺着星江河往北,岸边的思口镇前坦村非遗体验馆内,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体验者前来,沉浸式学习制作国家级非遗瑰宝——婺源油纸伞。
选竹、削骨、刷桐油、绘伞面……这处宝藏非遗空间内,氛围清雅幽静、油纸伞古朴精致。开合之间,古老的技艺正转化为人人可参与、可体验的动态课堂。伞面绘制的山水花鸟、传统纹样,宛如流动的水墨画卷。
非遗体验馆内,来自马来西亚的温美娜一家三口正在体验婺源油纸制作技艺(央广网记者周蓓 摄)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中国,之前有在网上刷到望仙谷、婺女洲等地方,真的太吸引我了,所以我们首站就选择了江西婺源。”来自马来西亚的温美娜正在全神贯注地用毛笔绘制婺源油纸伞的伞面,不一会儿,伞面就开出一朵朵梅花,“我爸爸妈妈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次来婺源做油纸伞,制茶等等,真的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体验!”
夜幕降临,星江河畔,流经月亮湾的河水,一路蜿蜒流淌至弦高古城内。在连贯的非遗鱼灯引领下,夜赏、夜食、夜购、夜娱等活动全面开启。
“婺里看花”水上夜游则是串联这夜游“双核”的“纽带”,乘坐观光船看一场光影视觉秀、音乐秀、水秀等结合的水上行进式演出,现代光影技术的加持让婺源古韵徽州风情增添了新的风采。三者完美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婺源城区夜游的全新格局,唤醒夜游经济的蓬勃生机。
婺源县严田村内古樟参天,扛着农具、身披蓑衣的放牛老汉,正牵着一头老黄牛,缓缓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央广网记者周蓓 摄)
近年来,婺源依托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休闲度假转变,持续加大市场推广、丰富业态布局、优化市场秩序,旅游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截至今年8月份,婺源县接待游客2344万人次、综合收入224.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26.2%,其中境外游客超1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翻了一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