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瓦山脚下的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新河村,曾因优质山水风光“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十里峡谷·新河驿农旅综合体一亮相,崖壁酒店、精品民宿便成了“香饽饽”,每到周末便一房难求。这翻天覆地的转变,藏着金口河创新的“4+1”开发模式——以多元主体攥指成拳,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两难”,让大瓦山的云海、峡谷真正变成了游客看得见、摸得着的“诗与远方”。
“4+1”模式:攥指头成拳解难题
“过去想开发怕踩生态红线,单打独斗又缺资金和运营能力,急得直转圈。”新河村党支部工作人员掰着指头算往事,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谋求发展,村集体面临“鱼与熊掌”想要兼得的难题。2023年,金口河区脑洞大开,探索“村集体+国资平台公司+村民+社会资本”四方出资、聘请乡村“CEO”统一操盘的“4+1”模式,一下子给沉睡的山水资源搭起了“变现桥梁”。
具体实践里,村集体拿出闲置土地、老宅院入股,区属国资平台乐山金口河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注入启动资金“输血”,村民们或租出农房或凑钱入股,再通过公开招标请来专业文旅团队当“乡村CEO”掌勺。这种模式既给开发戴上“生态紧箍咒”,避免单打独斗破坏环境,又像磁石般吸拢起分散的资金、土地、人力资源。在这一举措下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挣薪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随着人气攀升,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流创业,带动群众发展自营民宿20家,每户新增年收入15万元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业态焕新:风光变“活”引客来
乡村“CEO”团队的核心,就是把大瓦山的“云海风光”变成游客能亲身体验的“消费场景”。团队引入禅驿酒店品牌运营崖壁酒店,设计“清晨登崖观云海翻涌、午后峡谷寻溪流清凉、傍晚围坐看彝族非遗展演”的一日游线路,开发多种类山水峡谷主题文创产品,品种涵盖书签、茶具等10余类。书签上刻着峡谷的蜿蜒轮廓,茶具上绘着云海的流动纹路,把大瓦山的美稳稳“装”进游客行囊。
为完善相应文旅服务,项目招引归阁民宿、樊登读书+半山咖啡等20余家特色商户入驻,形成“食宿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乡村‘CEO’按照4A级宾馆标准依山规建崖壁酒店2栋,累计新增了客房78间,配套建设餐厅、咖啡吧、书吧、茶舍、露营、采摘等业态超3000平米,日接待游客能力突破了2000人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业态都带着“生态基因”——餐厅里端上的永胜腊肉,高山蔬菜,全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美味;文创产品也以大渡攀蜥(2024年在区域内发现的全球新物种)等本土生态元素为设计灵感,让大瓦山的独特风光全部藏在细节里。
生态护航:“安全阀”守长远
风光变现的可持续性,始终建立在严格的生态保护之上。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区域生态核心,其植被覆盖率达79.68%。全球新物种大渡攀蜥的栖息地也得到重点保护。这些成果得益于金口河在产业开发中推行的“生态前置评估”制度——所有文旅项目需先通过生态环境部门的承载力评估,最终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指标。项目运营中的生态管控同样精细。崖壁酒店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集中转运-无害化处理”闭环;峡谷徒步线路设置生态防护栏,避免游客踩踏破坏植被。
为实现长期平衡,当地还建立“生态修复补偿机制”——从新河驿项目营业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生态修复资金,专项用于大瓦山湿地植被养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同时编制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文旅项目新增数量与游客承载量的约束性指标。这种“开发反哺保护”的路径,让大瓦山的风光既能产生经济价值,又能保持原始生态风貌,为后续复制推广提供了可持续范本。
作者 / 程珍媛
编辑 / 云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