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重庆大学)
当各大景区再次上演“人山人海”的国庆惯例时,一股逆流正悄然形成。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开始流行“哪里人少去哪里”,将目的地转向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冷门乡村。这绝非简单的旅游偏好变化,而是一场对现代生活异化的集体出走,一种对过度商业化、同质化消费空间的无声抗议。
曾几何时,旅游被赋予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崇高意义。然而当下的网红经济已将许多旅游目的地改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消费场所——相同的网红打卡点、相似的商业街区、雷同的地方特产。旅游不再是探索未知的旅程,而沦为了一种疲于奔命的“任务完成”。在这种背景下,“反向旅游”的兴起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真实体验的渴望,是对旅游本质的回归。
在绩效至上的现代社会,连休闲活动也难以逃脱效率逻辑的侵蚀。比如一时兴起的“特种兵式旅游”,人们为了在有限时间内打卡最多景点,却将休闲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工作”。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向旅游”彰显人们对效率至上的拒绝。人们选择在小县城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不知名的山野间停留,这种“无目的”的休闲正是对效率至上观念的有力反击。当年轻人说“去小县城治愈内卷”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能够自主掌控节奏的生活方式。
“反向旅游”热的另一个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对真实性的集体追寻。在社交媒体时代,许多旅游体验已成为可供展示的“景观”,人们前往某个地方不再是因为真正向往,而是因为它在社交媒体上的“可分享价值”。而选“反向旅游”的群体,正是在拒绝这种虚假体验。他们寻求的不是在朋友圈收获多少点赞,而是与自我内心的真实对话。同时,这种转变也体现人们主体性的觉醒,人们开始拒绝被定义,想要重新掌握对休闲方式的定义权。
从近几年来看,“反向旅游”也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刻变化。当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空间日趋同质化,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城市却保留了更多地方特色和真实生活气息。年轻人对这些空间的发现,既是对商业过度开发的反思,也是对多元化消费场景的积极探索。更重要的是,这一趋势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旅游消费不再集中于少数热门城市,而是向更广阔的区域扩散,这不仅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助于缓解大城市旅游承载压力,实现更可持续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反向旅游”远非一时的潮流,它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现代生活的异化状态,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权。在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市场中,人们用脚投票选择了回归本真的旅行方式,这既是对同质化体验的反叛,也是对真实生活的回归。
当人们不再盲目追随热门景点,而是听从内心选择真正向往的目的地时,旅游才真正回归其本质——不是逃离生活,而是不让生活逃离我们。这场静悄悄的“反向”运动,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前进方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