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底色,文化是城市跃升的灵魂。此时的长春,秋意正浓,整座城市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生态画卷中。9月25日,“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长春行活动”聚焦生态文化游,先后走进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伊通河沿岸、肆季南河,在山水之间感受生态,于人文景致中看长春的绿色发展成果。
走进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触摸生态与人文共鸣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将生态保护与文体旅创新融合。
当采访团行至水库大坝附近《人世间》拍摄地时,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摄采访。随后,大家走进了中国瓦萨博物馆,了解长春瓦萨滑雪节的举办情况,称赞长春文体旅融合得非常好。
徒步伊通河沿岸
见证工业与生态融合焕新
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近年来,伊通河经过综合治理,水清岸绿,变成风景秀美的城市生态长廊。采访团来到伊通河沿岸,河水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绿树和建筑,微风带来丝丝凉意,让大家倍感舒适。看着河边步道上或悠闲散步,或快乐骑行的市民,采访团的记者们不时与正在享受惬意时光的市民交谈。“伊通河水冬天会不会结冰?这里会举办龙舟赛吗?”大家被眼前的美好所感染,深切感受到生态治理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幸福感。
伊通河综合治理不仅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让这里成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还打造特色工业场景,引入更多业态,让市民游客来到这里露营、野餐、享美食。来到一列列由废弃火车车厢打造的“火车餐厅”,这种创新融合铁路工业遗产与文旅新业态的方式,让采访团眼前一亮,纷纷称赞其既留住了工业记忆,又赋予了老资产新活力。“这种‘生态+工业文旅’的思路很值得学习。”来自南京日报融媒中心紫金山新闻总编辑刘乐云表示,长春在生态修复的同时,没有忽视对工业文化的传承,反而通过创新业态让两者有机结合,既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又丰富了文旅产业内涵,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打卡肆季南河
解锁宜居宜游的生态民生新样本
今年新晋网红打卡地肆季南河,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长春宜居宜游的融合样本和长春生态文化游的新亮点。这里,是此次“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长春行活动”生态文化采访的最后一站。大家重点聚焦周边业态与生活配套等细节进行采访。
粉色沙滩作为肆季南河的特色,成为了此次采访的焦点。大家踏上柔软的粉色沙滩,拍照打卡,沉浸式感受独特的魅力。现场,大家纷纷提出疑问“粉沙子来源哪里?”“是否需要经常补沙?”“冬季如何维护?”管理人员精细化的营运思路、活动策划等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大连日报总编室负责人姜云飞表示,肆季南河把生态与运维细节结合,既保障了吸引力,又体现了城市建设的严谨性,这种 “颜值与实力兼具” 的模式很有创意。
伴着伊通河岸边渐沉的落日,“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长春行活动”也落下帷幕。此次活动让来自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的新闻工作者们,全方位感受到了长春在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一幅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韵、产业为核的振兴图景,正在北国春城徐徐展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