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策划呈现的特别城市艺术项目“月来月美”。该项目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契机,在国庆小长假期间将“城市月桂”、“城市奔月”、“城市月相”三大特色版块蔓延至城市空间,通过当代建筑与设计,将沪上传统节日文化与非遗技艺进行焕新,为市民与游客打造在上海欢度传统佳节的非凡感受,体验“不一样的月光”。
“月来月美”联动五个打卡点
在“城市月桂”版块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发挥其独特的建筑策展优势,特别邀请三组本地新锐建筑师,与来自上海徐汇、崇明等地区的非遗剪纸、灶花、土布手艺人共创了五处城市展亭,将中秋佳节的皎洁月色和人们的美好愿景,缀入上海的城市肌理——一轮海上明月即将以灵动而富于变幻的形态,融入世纪公园的自然绿意,隐身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楼大厅,穿过地铁人民广场站的流动脉搏,栖落于南翔古镇的青砖黛瓦间,最终点亮西岸梦中心的滨江夜生活。这场全城寻月的邀约以展亭打卡为载体,将Citywalk升级为Moonwalk,让手与手、传统与当代、记忆与日常在月光下对话,手艺的温度与设计的锋芒在此织入城市生活的昼夜更迭。 “城市奔月”则将非遗表演与活动带到广大市民、游客的身边。
STUDIO MONANA主理人何鲜
在八天的长假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围绕“奇趣、巧手、传唱、身动”四大主题,于指定展亭点位推出丰富多彩的上海非遗与手工艺体验活动。市民、游客可近距离感受海派魔术的魔幻惊艳、体验上海绒绣与木版水印的细腻精巧,让江南丝竹、评弹与沪语童谣声声入耳,更可在城市绿意中从容起势,体会太极拳的刚柔并济。九零后新锐设计工作室STUDIO MONANA为本次项目特别开发的三款手工艺体验包也将于展期内限定投放至城市的公共和文化服务空间之中,邀请大家坐下来“盘盘玉兔项链”、“转转土布发圈”、“提提南翔小笼灯”,通过手作体验亲自感受当代化的中秋味儿。
此外,为本次项目特别拍摄的一系列“城市月相”中秋焕新印象片,也将于活动期间在地铁人民广场站音乐角、西岸梦中心剧院广场等城市点位的大屏上惊喜亮相,让市民、游客于日常出行的不经意间,邂逅中秋的诗意光影与团圆温情。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邀请广大市民朋友在“月来月美”编织的城市诗行里漫步,寻觅、偶遇、重逢这一轮海上明月,带上这份月光打卡指南,来参与一场全城共赴的中秋之约。
五处城市展亭各有亮点
《月满》展亭浮动着玉兔剪纸群像
展亭具有冰裂效果的月球表面之上,浮动着上海最年轻的区级非遗传承人石勤玲老师创作的玉兔剪纸群像。奔跑、跳跃、回望、站立、嬉戏、追逐,不同状态下的兔子以敦煌壁画藻井中经典的“三兔图”图案组合在一起,建筑师创造性地选取了亚克力材料对剪纸玉兔进行了重新演绎,唤起人们对“月亮之上的兔子”的无尽想象。当观者环绕这枚被切削一角的月亮,或沿着岸边缓步徐行,展亭将如月相剧场般呈现出“阴晴圆缺”的状态,一如千年前诗人笔下那轮江畔初见的明月所蕴含的哲思:驻足者总能在某个转角与满月相遇,那一刻的圆满,恰似人类对永恒之美的集体乡愁。
《月桂》展亭如一轮半透的圆月
展亭如一轮半透的圆月,降落于上海世纪公园内的半月形大草坪。镀锌管以藤蔓般的传统桂花纹样编织出金铜色的空间网架,轻盈的银白色织物覆盖成月的表面,它致敬了维也纳分离派的镀金圆顶,同时试图创造富勒穹顶式的浪漫科幻;地面则是由来自崇明的“灶花”非遗传承人张伦于展亭现场绘制的月桂图,恣意的金色线条融合工笔与写意的技法,呼应着金属藤蔓的投影效果。它精巧、明亮、脆弱,就像古往今来“月”与“桂”带给人易碎又永恒的喜悦与叹息。人们可从两个不规则的门洞进入月的内部,感受藤蔓的阴影、光晕的升起,就像走进时间的镜子。
《月奔》中,一组兔子剪影被放大重构
徐汇枫林“上海剪纸”非遗传承人石勤玲创作的一组兔子剪影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兔子”是罕有的能够获得全人类一致喜爱的动物形象。在中国有关中秋的古典传说中,兔子的形象始终与月亮相伴——月亮象征生命的盈亏与变化,兔子则隐喻万物的生长与繁盛。在《月奔》中,由徐汇枫林“上海剪纸”非遗传承人石勤玲老师创作的一组兔子剪影被放大重构,如走马灯般围绕着一轮明月旋转奔跑。当人们在地铁站熙攘的人潮中驻足抬头,追月的玉兔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神话图腾。在机械报站声与皮鞋叩击大理石的交响中,玉兔的奔跑轨迹逐渐清晰:它既是敦煌飞天袖间飘落的银箔,也是数据洪流里我们始终仰望的、那枚六便士硬币背后的月亮。
《追月》,布灯笼的“月光”点亮老街的青石板
历史悠久的“南翔小笼馒头”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是上海的城市美食名片之一,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建筑师试图为上海的城市味觉设计具象的注脚:钢筋在夜色里抽枝,化作悬空的月光脚手架;彩灯匠人的指尖游走,将小笼的褶皱弧线、玉兔额上的花钿图案和中秋的桂枝一一缝进布帛。夜幕降临,构筑物在光影中淡去,布灯笼所散发的温暖“月光”再一次点亮老街的青石板。
《美术馆里的月光》
当毛竹的节疤在美术馆的大厅里重新生长,脚手架便成了老城厢记忆的时光年轮。2.5米的布艺月亮悬在竹梢,如同旧时妇女做女红时使用绣绷的场景。来自崇明的土布手艺人宋荣耀的针脚在月亮的正反面穿行,把来自小岛湿地的水鸟、风物与月色密密缝入褪色的蓝靛布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旧家具在展亭里苏醒,一如记忆里那爿童年的游乐场和月光下的茶话会。在“发光岛屿”拼贴的经纬里,也藏着弄堂黄昏的蝉鸣,和竹竿上滴答的洗衣水。补丁衣裳成了会呼吸的月光标本,公众参与者将那些被城市更新代谢掉的旧时光,一针一线缝回当代的月光里,伴着中秋的风,此刻正在竹架上轻轻摇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