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旅游是指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结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福建具有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但目前在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投资经营、市场营销和服务规范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缺乏较成熟的康养+旅游的运行机制和模式,系统资源整合不够,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利益共生点,需要以“四大体系化”建设破解困境,夯实发展基础。
一、康养旅游产品的体系化
对标世界康养旅游目的地标准,创建“中国绿都”“滨海旅游目的地”等福建品牌。挖掘各地独特资源优势,打造康养旅游标杆区域。
开发温泉康养旅游产品。温泉是传统康养旅游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福建温泉资源非常丰富,数量位列全国第五,温泉类型多样。福州被誉为“温泉之都”,温泉自古以来便是深受喜爱的康体养生产品,应进一步融入中医药疗养保健元素,建成温泉综合康养目的地。
开发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5.12%,连续46年居全国首位,呈现了“清新福建”形象,形成了福建优越的森林生态、森林文化资源。可开发建设森林医院、森林研学基地等森林康养产品。
开发滨海度假康养旅游产品。福建省曲折漫长的海岸线,以及海湾、半岛和岛屿,为开发滨海度假型康养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厦门、平潭岛和湄洲岛等地可开发海岛康养旅游产品,与内陆山地森林康养产品相呼应,形成山海兼具的优势。
开发文化康养旅游产品。文化康养以提升人们的内心体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主体功能,福建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可开发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开发体育康养旅游产品。运动休闲是康体养生的重要方式。可将福建各地各民族传统体育习俗与康养旅游融为一体,形成体育+医养、体育+康养等产品体系。
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福建中医药因其扎根于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治疗实践,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中草药资源丰富,利用中医药资源开发养生、医疗、保健、美容等旅游产品潜力巨大。
二、康养旅游服务的体系化
优化康养旅游空间布局。构建都市—县(区)—乡镇—村落(景区)四级康养旅游目的地,形成层级分明、功能突出、特色互补、联动发展的康养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武夷山、永定土楼、太姥山、鼓浪屿、清源山、湄洲岛等国家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功能,融合特色小镇、文旅商圈标志性康养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康养旅游与生态、人文、乡村等融合发展示范园。
建立要素齐全的服务体系。依照康养和旅游要素及技术标准,完善康养服务体系,推广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制定康养旅游服务和管理规范,提升行业服务水准。福建省级的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小镇、养生城市,应率先实施标准化服务体系。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便捷的交通是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完善康养旅游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区域的交通条件,特别是度假景区交通设施服务,打通景区道路“最后一公里”,做到便捷进出。
搭建网络平台体系。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完善全省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健全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实现数据互联共享,鼓励康养旅游企业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业务,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
三、康养旅游工程的体系化
品牌形象工程。以“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为总品牌,设计康养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和形象徽标,策划面向国际游客的康养旅游目的地线路,设立康养旅游目的地推介网站,全方位宣传推广我省康养旅游目的地品牌。
宣传营销工程。建立政府支持、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宣传营销机制。做好一体化营销方案设计,创新宣传手段,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线上预订、网络诊断和专业医护人员的康养保障系统。依托AI、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定制化多元化的疗养旅游营销渠道。
资源整合工程。整合各地医疗机构、康养基地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创建全域共享的DMS(目的地营销系统),建立行业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媒体、旅游者等互动交流平台。依托蓝色海洋资源,抓好平潭岛、东山岛、湄洲岛、三都澳等滨海旅游目的地。依托地质公园和山地资源,促进体育康养旅游,引进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国际级赛事。
市场开发工程。福建是有名的侨乡,应巩固本省基础市场,对接台港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养生目标人群市场,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发差异化康养旅游。
四、康养旅游建设工作的体系化
凝聚合力、强化功能基础。精心打造3~5条精品康养旅游线路,强化区域联动,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加强自然景观、文化地标与康养旅游节点的串联。围绕康养旅游定位,配套基础医疗、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功能,做到规划“一张图”、品质“一套标”、招商营销“一体化”、工作“一盘棋”,推进康养旅游景区“微改造、精提升”。
创新模式、培育新型业态。探索“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旅行社+康养+医疗机构联盟机制,推动养老与医疗、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福建“康养+旅游”产业生态链条。
扶持重点、实施龙头带动。发挥重点康养旅游企业和景区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品牌托管、股权合作等模式促进旅游与康养企业合作,整合提升资源资产效能与竞争力。遴选一批省级专业化、特色化的康养旅游企业,鼓励通过股权激励、分红奖励等盈利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示范性的康养旅游联合体。
加强统筹、健全协同机制。研究制定福建省康养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牵头和相关负责单位,形成“省级统筹、地市落实、旅游企业和景区实施、重点示范”的推进格局,健全政府部门、文旅企业、医疗单位和景区公园的沟通机制。
[作者为三明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价值共创的数智赋能福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FJ2024B128)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