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帮退了休的老哥老姐,一摸方向盘准备自驾游的时候,心里都敞亮——再也不用听闹钟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连风都是自由的。可每到一个地方玩到收尾,总绕不开一个事儿:带点啥纪念品走?不是为了给亲戚朋友当伴手礼,是为了自己以后坐在阳台晒暖儿、翻相册的时候,拿起个东西就能拍着大腿说:“哎!这是那年去新疆独库公路,在乔尔玛镇跟个老木匠买的小木碗!”
说到底,退休自驾游的纪念品,不是买“贵的”,是买“能勾回忆的”;不是买“好看的”,是买“能跟那段日子绑在一起的”。今天就跟大伙儿掰开揉碎了说,咋挑才不白花钱、不占地方,还能让每个物件都成“时光钥匙”。
先跟大伙儿定个小原则:挑纪念品,先问自己俩问题——这东西能让我想起“具体哪一天”吗?这东西能“用”或者“看”一辈子吗? 要是俩答案都是“能”,那基本错不了;要是光好看、没说法,回家摆俩月就积灰,那还不如多拍两张照片。
第一类:带“地理戳”的小物件,一拿就知道“我去过这儿”
咱们自驾游最爽的就是“走一路、看一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专属标记”,别买那些到处都有的塑料玩意儿,要挑就挑“只有这儿有”的东西。
比如邮戳和纪念章,这玩意儿便宜又轻,还特好攒。我去年跟老郑去福建土楼,每到一个村子,先找邮局——有的小邮局藏在老街巷里,门口挂个红牌子,进去跟邮递员师傅说“想盖个当地的戳”,人家都乐意。咱们带个小本子,或者把当天的门票、车票贴在纸上,盖个当天的日戳,旁边再写两句:“今天在承启楼遇到卖茶的林大爷,喝了他家的铁观音,比城里超市的香多了”。等回来一翻,一页一个戳,一页一段小故事,比任何贵重东西都实在。
还有就是当地的“小众手作”,别去景区门口的大商店,要往居民区、老街里钻。比如去云南大理,别买那些印着“大理”的帆布包,去喜洲古镇的巷子里找做扎染的老奶奶,买块小方巾——不是那种批量印的,是她亲手扎、亲手染的,蓝白花纹里可能还带着点手工的小瑕疵,这才是独一份的。我前年去陕西韩城,在古城里找到个做“韩城皮影”的老匠人,买了个巴掌大的小皮影,是个唱戏的旦角,现在挂在我家客厅的墙上,来人问起,我就能讲那天在匠人的小作坊里,看他怎么刻皮影、怎么上颜色的故事。
还有个小窍门:挑那些带“地理标志”的小东西。比如去新疆吐鲁番,别买葡萄干(哪儿都能买),买个当地土陶做的小罐子——就是当地人装葡萄干什么的那种,红陶色,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回来装装花椒、八角,做饭的时候一拿,就想起在吐鲁番的葡萄沟里,踩在沙子上吃西瓜的日子;去山东青岛,别买啤酒瓶造型的钥匙扣,买个小瓶的“青岛啤酒酵母”,回家发面蒸馒头,馒头带着点淡淡的麦芽香,吃的时候就想起在海边喝散啤、吃海鲜的傍晚。
第二类:能“用起来”的纪念品,别让它在柜子里积灰
咱们这个年纪,不爱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摆件,最好是买了能天天见、天天用的,这样回忆才不是“锁起来的”,是“活在日子里的”。
比如茶具、餐具,这是我每次自驾游必买的。去江西景德镇,别买那种大花瓶(占地方还贵),买一套小茶杯——不是景区卖的“网红款”,去陶溪川的小工作室里挑,有的年轻匠人做的杯子,杯底会刻个小图案,比如一片叶子、一朵小花,或者你跟他说“想刻个‘游’字”,人家也能帮你定制。我现在用的茶杯,就是前年在景德镇买的,米白色的瓷,杯身上有淡淡的青花,每次泡茶的时候,就想起那天在陶溪川逛到天黑,看路灯照在瓷器上的样子。
还有就是实用的织物,比如去内蒙古草原,别买那种印着蒙古包的T恤,买条薄款的羊绒围巾——不是那种厚的,是春天秋天能围的,摸着手感软乎乎的,当地牧民家的厂子做的,不是大牌,但暖和又舒服。我老伴儿去年去四川成都,在宽窄巷子旁边的老街里,买了块蜀锦的小桌布,铺在餐桌的一角,红底金线,上面绣着熊猫,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想起在成都吃火锅,辣得直冒汗的日子。
还有个冷门但实用的:当地的“特色工具”。比如去浙江绍兴,买个小竹编的菜篮——就是当地人去菜市场买菜用的那种,小巧玲珑,回来装装水果、放放餐巾纸,看着就亲切;去广东潮汕,买个小的“工夫茶勺”,木头做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每次冲工夫茶的时候用,就想起在潮汕的老茶馆里,看老板慢悠悠冲茶、讲茶故事的时光。
记住啊,别买“全国通用款”——比如景区里卖的塑料扇子、不锈钢保温杯,上面印个景区名字就敢卖高价,回家一用,发现跟楼下超市买的没区别,过俩月你都想不起来是在哪儿买的,这钱花得冤。
第三类:带“人情味儿”的纪念品,背后有故事才金贵
咱们自驾游最有意思的,不是看多少景点,是遇到多少有意思的人。要是能从这些人手里买个小东西,那这个物件就不只是“纪念品”,是“一段人情”的念想。
去年我去安徽宏村,在村口的石板路上,遇到个卖菜的老奶奶,篮子里装着自己种的小青菜、小萝卜,旁边还放着几个她编的竹篮——不是那种机器编的,是她用当地的竹子,一根一根编的,竹条还带着点淡淡的竹香。我买了一把青菜,顺便跟她买了个小竹篮,老奶奶还跟我说:“这个篮子轻,你装个手机、装个钥匙正好。”现在我每次出门散步,就拎着这个小竹篮,一摸竹条的纹路,就想起老奶奶戴着蓝布头巾,笑着跟我说话的样子。
还有一次去贵州肇兴侗寨,在寨子里逛的时候,看到个老木匠在做“侗家木梳”,就是用当地的黄杨木做的,梳齿打磨得特别光滑,不挂头发。我跟他聊了会儿,说我是从广西来自驾游的,他就说:“那我给你在梳子上刻个‘肇兴’吧,留个念想。”现在我老伴儿每天用这把梳子,梳头发的时候就说:“你还记得那老木匠吗?当时他手里的刨子刨得木屑直飞。”
还有个小建议:要是遇到当地的“非遗小摊”,别光看热闹,买个最小的、最便宜的。比如去陕西西安,看皮影戏的时候,买个巴掌大的小皮影;去江苏苏州,看评弹的时候,买个小的“评弹琵琶”挂件——不是贵的,就是个小摆件,但你能想起那天看演出的时候,台下的掌声、演员的唱腔,还有周围观众的笑脸。这些带“人情味儿”的东西,比那些包装精美的礼品,更能让人记住那段日子。
最后跟大伙儿说点“避坑”的实在话
1. 别贪大、别贪多:自驾游的车空间有限,买个大摆件占地方,回来还不好放。最好挑小的、轻的,比如小杯子、小梳子、小方巾,既能装,又不沉。
2. 别跟风买“网红款”:景区里那些写着“必买”的东西,大多是批量生产的,你买我买大家买,没什么特别的。要找“当地人用的、当地人买的”,比如去菜市场看当地人买什么,去老街里看当地人逛什么店。
3. 别忘了“搭配照片”:买了纪念品,当天就拿着它在景点拍张照。比如买了当地的帽子,就戴着帽子在湖边拍张照;买了小皮影,就拿着皮影在古镇的巷子里拍张照。以后翻照片的时候,看到物件就想起当时的场景,看到场景就想起手里的物件,俩事儿能串起来。
4. 别纠结“贵不贵”:纪念品不是越贵越好,我那把从贵州买的木梳,才20块钱,比我在北京买的几百块的梳子还好用,还能想起老木匠的样子;我那个从福建盖的邮戳本,一分钱没花(除了买本子),现在翻起来比任何贵重礼品都开心。
其实咱们退休自驾游挑纪念品,说到底就是“找个念想”。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去过哪儿”,是为了自己老了走不动的时候,拿起个小东西就能想起:那天的天是蓝的,风是软的,遇到的人是笑着的,吃的饭是香的。
下次你再自驾上路,别着急往景区商店里钻,多往老街里走、多跟当地人聊,找个能“勾着回忆”的小物件——等你回家把它摆在桌上、用在手里的时候,就会知道:这趟自驾游,不只是走了一段路,还把那段路上的阳光、风、笑声,都带回了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