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近乡情怯”,我倒觉得,近故人亦情怯。此次山东之行,初衷不过是赴一场老同学的约,心里盘桓的,也只是几句浅淡寒暄、一盏温热清茶,能把十多年的空白略填几分便好。我甚至提前在心里演练了重逢的场景:或许是客气的握手,或许是略显生疏的微笑,毕竟时光隔了那么久,谁也说不准当年的热络还剩几分。
可我忘了,有些人的热情,本就像威海春日里的暖阳,从不懂得“收敛”二字。从我在微信里说“下月去看你”开始,她的消息便没断过。今天问“喜欢吃清蒸海鲜还是辣炒”,明天又发来菜市场的视频,说“看见刚靠岸的虾爬子,想着你肯定爱吃”;后天又絮絮叨叨说“家里有我无锡,拿来的好茶?,你走的时候带上”。我总怕麻烦她,几次说“随便吃点就好,不用特意准备”,她却发来个嗔怪的表情包:“到了我这儿,哪能让你‘随便’?”
这份盛情,渐渐漫过我预设的“客气防线”,让我忽然觉得,此行或许不只是“叙旧”,更像是要接收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一份她要亲手为我拼凑的、满是暖意的“威海春天”。
我们是中学时便黏在一起的好友,情谊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即便被十多年的光阴覆了层薄土,只要再见面时多说几句话、多碰几次杯,便能立刻破土而出,还带着当年的鲜活劲儿。所以后来我总忍不住想,既然相见的心意这般迫切,不如早一天是一天。
在龙口有了去威海的打算,我竟凌晨五点就醒了。窗外的天还蒙着层薄黑,街灯的光晕在雾气里散着暖光。我随便找了家开着门的早点铺,咬了口热乎的油条,喝了碗咸香的山东麻辣汤,便匆匆往公交站赶。那脚步里的急切,不像是去见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倒像是要去赴一场青春的“盟约”——赴当年毕业时“以后常聚”的约定。
坐最早一班高铁去威海,出站口的人潮熙熙攘攘,我刚踮着脚找她的身影,就听见一声带着熟悉嗲气的呼唤,直直撞进耳朵里:“我在这儿呢!”转头一看,她正挥着胳膊朝我笑,头发比中学时短了些,眼角也有了细纹,可那笑容里的真切,瞬间就把十多年的生疏感冲得一干二净。
见了面,倒没了之前的“情怯”,只剩自在。她拉着我的手问:“想吃点啥?我知道有家做海鲜做得特别好的馆子,咱们去尝尝?”我笑着摆手,大手一挥:“啥山珍海味都比不上自助餐自在!”那些装修精致的酒店总让人觉得拘谨,不如自助餐厅来得坦荡——尤其在威海,不就图个海鲜管够、吃得酣畅嘛。
她本还念叨着“最近在减肥,得少吃点”,可架不住我劝,还是端着盘子坐了过来。这下,我们的餐桌很快就热闹起来:清蒸螃蟹的壳堆在一边,水煮大虾的皮剥了满满一碟,蛤蜊的空壳更是铺了小半张桌,活像座“海鲜小山”。我们就坐在这“小山”旁,一边剥虾一边聊天,从中学时谁偷偷给她递情书,聊到现在各自家里的琐事;从当年考试前一起熬夜复习的紧张,说到如今半百人生里的“一地鸡毛”与偶尔的“小确幸”。海鲜的鲜味儿混着说话的笑声,吃得胃里满当当,心里也暖融融的。
我这老同学,中学时就是个“矛盾体”:性子比男生还豪爽,运动会上跑八百米能拿第一,可说话偏偏带着点嗲气,配上那张白净的脸蛋,当年不知让多少男生心动。如今岁月在她脸上刻了痕,曾经的少女成了风韵犹存的中年妇人,可我看着她,总忍不住想起从前的模样。
最清晰的是毕业照那天的事。我那天毛毛躁躁的,在人群里穿梭时没留神,竟把她狠狠撞倒在地。她“哎呦”一声跌坐在地上,脸色瞬间就白了——后来才知道,小腿骨折了。我当时吓得手脚冰凉,脑子里全是“怎么办”:怕她爸妈责怪,更怕赔不起医药费。可她后来竟跟她爸妈说,是自己不小心摔的,一句都没提我。这事她后来提过一次,笑着说“当时疼得眼泪都快掉了,还得替你瞒着”,可我却记了半辈子。如今坐在她对面,看着她笑着说“当年你可真莽撞”,心里的感念又翻涌上来——东北人的大气与仗义,在她身上,从来都是这般真切。
这一天过得太快,像是被谁悄悄拨快了时钟。从日上三竿吃到日头偏西,又聊到夜色漫上来,我再三催她“快回去吧,家里人该等你了”,她才恋恋不舍地起身。送她开车走时,她还摇开车窗说:“明天我带你去海边转,再给你包鲅鱼饺子。”
她的车走远后,我独自走在威海的晚风里。海风吹在脸上,带着点咸湿的暖意,心里却被一种饱满的情绪填得满满的。这大半生,我去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人情冷暖,到了这个年纪才愈发明白,最熨帖人心的,从来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故人身上那股不掺假的“热乎气儿”。它不像南方的温情那般细腻婉转,更像一锅咕嘟冒泡的东北乱炖——用料实在,火候也足,吃下去,暖意能从喉咙一直淌到心里。这份人情,是时光酿的酒,年头越久,滋味越醇。
威海的夜色渐浓,我忽然觉得,我来的时候,带的是一身旅途的风尘;可走的时候,带走的,却是老同学赠我的一整个“春天”。这春天,不在威海的山海之间,不在路边的花开遍野,而在她絮絮叨叨的牵挂里,在她推到我面前的海鲜里,在她替我瞒了半辈子的往事里——全在这份滚烫的人情里。
人说“近乡情怯”,我倒觉得,近故人亦情怯。此次山东之行,初衷不过是赴一场老同学的约,心里盘桓的,也只是几句浅淡寒暄、一盏温热清茶,能把十多年的空白略填几分便好。我甚至提前在心里演练了重逢的场景:或许是客气的握手,或许是略显生疏的微笑,毕竟时光隔了那么久,谁也说不准当年的热络还剩几分。
可我忘了,有些人的热情,本就像威海春日里的暖阳,从不懂得“收敛”二字。从我在微信里说“下月去看你”开始,她的消息便没断过。今天问“喜欢吃清蒸海鲜还是辣炒”,明天又发来菜市场的视频,说“看见刚靠岸的虾爬子,想着你肯定爱吃”;后天又絮絮叨叨说“家里有我无锡,拿来的好茶?,你走的时候带上”。我总怕麻烦她,几次说“随便吃点就好,不用特意准备”,她却发来个嗔怪的表情包:“到了我这儿,哪能让你‘随便’?”
这份盛情,渐渐漫过我预设的“客气防线”,让我忽然觉得,此行或许不只是“叙旧”,更像是要接收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一份她要亲手为我拼凑的、满是暖意的“威海春天”。
我们是中学时便黏在一起的好友,情谊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即便被十多年的光阴覆了层薄土,只要再见面时多说几句话、多碰几次杯,便能立刻破土而出,还带着当年的鲜活劲儿。所以后来我总忍不住想,既然相见的心意这般迫切,不如早一天是一天。
在龙口有了去威海的打算,我竟凌晨五点就醒了。窗外的天还蒙着层薄黑,街灯的光晕在雾气里散着暖光。我随便找了家开着门的早点铺,咬了口热乎的油条,喝了碗咸香的山东麻辣汤,便匆匆往公交站赶。那脚步里的急切,不像是去见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倒像是要去赴一场青春的“盟约”——赴当年毕业时“以后常聚”的约定。
坐最早一班高铁去威海,出站口的人潮熙熙攘攘,我刚踮着脚找她的身影,就听见一声带着熟悉嗲气的呼唤,直直撞进耳朵里:“我在这儿呢!”转头一看,她正挥着胳膊朝我笑,头发比中学时短了些,眼角也有了细纹,可那笑容里的真切,瞬间就把十多年的生疏感冲得一干二净。
见了面,倒没了之前的“情怯”,只剩自在。她拉着我的手问:“想吃点啥?我知道有家做海鲜做得特别好的馆子,咱们去尝尝?”我笑着摆手,大手一挥:“啥山珍海味都比不上自助餐自在!”那些装修精致的酒店总让人觉得拘谨,不如自助餐厅来得坦荡——尤其在威海,不就图个海鲜管够、吃得酣畅嘛。
她本还念叨着“最近在减肥,得少吃点”,可架不住我劝,还是端着盘子坐了过来。这下,我们的餐桌很快就热闹起来:清蒸螃蟹的壳堆在一边,水煮大虾的皮剥了满满一碟,蛤蜊的空壳更是铺了小半张桌,活像座“海鲜小山”。我们就坐在这“小山”旁,一边剥虾一边聊天,从中学时谁偷偷给她递情书,聊到现在各自家里的琐事;从当年考试前一起熬夜复习的紧张,说到如今半百人生里的“一地鸡毛”与偶尔的“小确幸”。海鲜的鲜味儿混着说话的笑声,吃得胃里满当当,心里也暖融融的。
我这老同学,中学时就是个“矛盾体”:性子比男生还豪爽,运动会上跑八百米能拿第一,可说话偏偏带着点嗲气,配上那张白净的脸蛋,当年不知让多少男生心动。如今岁月在她脸上刻了痕,曾经的少女成了风韵犹存的中年妇人,可我看着她,总忍不住想起从前的模样。
最清晰的是毕业照那天的事。我那天毛毛躁躁的,在人群里穿梭时没留神,竟把她狠狠撞倒在地。她“哎呦”一声跌坐在地上,脸色瞬间就白了——后来才知道,小腿骨折了。我当时吓得手脚冰凉,脑子里全是“怎么办”:怕她爸妈责怪,更怕赔不起医药费。可她后来竟跟她爸妈说,是自己不小心摔的,一句都没提我。这事她后来提过一次,笑着说“当时疼得眼泪都快掉了,还得替你瞒着”,可我却记了半辈子。如今坐在她对面,看着她笑着说“当年你可真莽撞”,心里的感念又翻涌上来——东北人的大气与仗义,在她身上,从来都是这般真切。
这一天过得太快,像是被谁悄悄拨快了时钟。从日上三竿吃到日头偏西,又聊到夜色漫上来,我再三催她“快回去吧,家里人该等你了”,她才恋恋不舍地起身。送她开车走时,她还摇开车窗说:“明天我带你去海边转,再给你包鲅鱼饺子。”
她的车走远后,我独自走在威海的晚风里。海风吹在脸上,带着点咸湿的暖意,心里却被一种饱满的情绪填得满满的。这大半生,我去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人情冷暖,到了这个年纪才愈发明白,最熨帖人心的,从来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故人身上那股不掺假的“热乎气儿”。它不像南方的温情那般细腻婉转,更像一锅咕嘟冒泡的东北乱炖——用料实在,火候也足,吃下去,暖意能从喉咙一直淌到心里。这份人情,是时光酿的酒,年头越久,滋味越醇。
威海的夜色渐浓,我忽然觉得,我来的时候,带的是一身旅途的风尘;可走的时候,带走的,却是老同学赠我的一整个“春天”。这春天,不在威海的山海之间,不在路边的花开遍野,而在她絮絮叨叨的牵挂里,在她推到我面前的海鲜里,在她替我瞒了半辈子的往事里——全在这份滚烫的人情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