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出发,沿京广高速路一路向南。白云从高远的天空飘过,道路两侧的杨树和柳树连成绿荫。往南走100多公里,我来到河北保定。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太行山东麓。这是一座古城,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保定地区是华北抗日的重要战场。我跟随当地朋友,来到保定烈士陵园,走进保定革命纪念馆。馆内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保定军民以地道战、 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方式抗击日寇的故事。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中央,伫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肃穆氛围中,松柏清香随风而来。那古朴的气息,像在无声缅怀着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忠魂。
站在这里,就像站在历史的节点。徜徉在今天和平幸福的日子里,追溯往昔, 铭记历史,致敬先辈。
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地道战》,是 1965 年摄制的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歌。 当时,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有人哼唱这熟悉的旋律。
冉庄,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抗日战争中,军民同心,在这里创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地下长城,奏响保家卫国的英雄之歌。
我们驱车前往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 沿途是绿油油的田地,麦穗和玉米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谷物清香。
到冉庄时,我远远看到十字街头的古槐树和悬挂在上面的大铁钟。朋友介绍,古槐树至今已历经数百年。1965年拍摄 电影《地道战》时,这两棵古槐树还枝叶繁茂。后来,可能是由于树龄已高,古槐树的枝叶开始脱落,但茎干依旧挺立,成为见证那段历史的“纪念碑”。
我们依次走进地道里参观。冉庄地道一般宽1米左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我们走在其间像走迷宫一样,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有的坑 道还需要弯腰或半蹲行走。地道结构与地上街道基本一致,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主干线地道,再由主干延伸出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四通八达的地下迷宫。
冉庄地道分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有指挥部、 休息室、储粮室,地道中途设有路牌和油灯。地道在地面的出入口,非常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在墙壁、井壁、牲口槽、 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构筑,甚至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打击敌人,军民还利用院墙、 碾子、烧饼炉、柜台等有利的地形地物,构筑工事,与地道连通。在街道、路口处,人们布置地雷,并将引线引入地道。 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 使地道里的八路军既能瞭望,又能射击, 整体上形成一个可攻可守的立体火力网, 屡屡给敌人以重创。
了不起的冉庄地道,了不起的军民团结,了不起的抗日英雄。 我们来到一位老奶奶家中。她家的院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地道洞口。她说,当年她的家人就在这里躲避日本鬼子扫荡、配合八路军作战。
冉庄地道,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狼牙山,见证宁死不屈的英雄姿态
一个村庄,记录英雄人民的抗战创举。一座山,见证抗日战士的英雄姿态。
展陈里有一组图片,介绍了狼牙山 五壮士的英勇事迹:1941年9月25日, 日军围攻易县狼牙山,为了掩护一分区党政军机关和群众转移,一团七连六班 5名战士,将敌人引到狼牙山顶峰,战至弹尽,毁枪跳崖,马宝玉、胡德林、 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跳崖负伤生还。“昨日狼牙山顶屹立着壮士五个,棋盘陀上的峭壁,壮士挺身跳落。” 5位八路军战士宁死不屈的悲壮一跳, 让《狼牙山五壮士》这首壮歌至今咏唱。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无畏的选择。
记得有一年的国庆假期,我和家人们一起到易县,专程到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地参观。
在狼牙山顶峰棋盘坨上5位八路军战士与日伪军浴血奋战,歼敌100多人,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英勇跳崖,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聂荣臻元帅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从此,“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的狼牙山五壮士精神便一代代流传下来。
“狼牙山五壮士连”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的红军连队,1927年 9月,列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之一部,1938年3月,列编为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
1941 年 10 月18日,晋察冀军区颁布《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训令》, 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五壮士学习;1943年, 五壮士所在的七连被授予“狼牙山五壮士连”荣誉称号。
钟灵毓秀,山川秀美。巍峨雄伟的太行山,高高的狼牙山上,耸立云端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是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之塔,信仰的守望和忠诚。
太行山,涌现出无数前赴后继的抗战英雄
在太行山冀中平原,这片红色热土, 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抗战故事,涌现出无数前赴后继的抗战英雄,这些都为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的故事, 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雁翎队的战斗生活。
《小兵张嘎》最早发表于1961年,小说中的主人公张嘎子因其“英气”与 “嘎气”,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20 世纪60年代初,小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崔嵬搬上银幕,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 永远的红色丰碑。
经典永流传。
一部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书写镌刻着在保定抗战史上,全民动员、全民抗 战的红色印记,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记忆。 例如,文学作品:孙犁的《荷花淀》, 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邢野的《狼牙山五壮士》,李克的《地道战》等。电影《小兵张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少年英雄王二小》《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白求恩》《柯棣华》《新儿女英雄传》,这些都是以保定这块热土为发生地,以保定人民的抗日斗争故事为原型,反映的是发生在保定的抗战故事。
我在作者介绍中看到,创作者都与在保定的工作、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们出生于这片土地、熟悉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血肉相连。《小兵张嘎》的编剧也是同名小说的作者徐光耀,保定雄县人,13岁参加八路军,辗转作战于冀中平原和山区,经历了残酷的“大扫荡”与血与火的生死考验。
一只船,承载军民团结的抗战岁月
一支歌,唱颂少年英雄的抗战壮举
在展陈中,有一只抗日战争时期雁翎队当年使用过的船只实物展陈。船体为木制结构,看上去已有些斑驳,不过,这条至少有80岁以上的木船,保留的比较完好。这可是一只英雄的功勋之船,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在白洋淀的斗争。木船的两侧有船帆一样的展陈设计,上面写有:“利用芦苇伏击日军”“轻舟飞桨,水上进军”“冰上出击”,想当年,白洋淀水上游击队载着船只,利用芦苇荡,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展区抗日战争部分,区域内有一尊王二小牵牛的雕塑,也是古铜色。当我凝望这个身高只高出牛脊背儿一点点的小小少年放牛娃,泪湿双眼。小英雄王二小是我心中早已熟知的英雄。
记起那些激昂奋进的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熟悉的旋律,仿佛从未走远。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歌曲,该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
13岁的王二小本是需要父母呵护的孩子,也本是上学读书的年龄。当抗日烽火燃烧到他的家乡,这个13岁的孩子二小放牛娃却做出惊人的选择。当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二小知道,那道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年仅13岁的王二小不顾个人安危,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恼羞成怒的敌人,杀害了13岁的王二小。当时的《晋冀日报》在第一版报道了英雄王二小牺牲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在文化文艺作品里重温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追忆军民一心,全民抗战波澜壮阔的昨天,深感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更是传承的。
记得小时候,我听妈妈哼唱过的歌曲里就有这首歌,后来家里购置了一台钢琴,有一次家人们兴奋地试弹着,有用简谱的,有用五线谱的,其实都是业余水平,我甚至还没达到。倏然,儿子用简谱弹的旋律竟是《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旋律,我的心里揪了一下,问儿子,“你什么时候会唱这首歌的?”孩子说,“是小时候放假回保定,姥姥带我,教会我唱的。”那时,父母已退休,我们工作忙,于是,每到寒暑假放假时就把孩子送到姥姥姥爷家。那时,父母家里有一台电子琴。时光流转,父母已离开我们多年,妈妈是位医生,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父母给我们的爱、教育、影响,却如昨天,回忆是那么温暖。
原来英雄不一定是那个个子最高、力量最大的人,但他一定是撑起国家脊梁的人!一位看展的年轻人发出感慨, 也拽回我的思绪。
每个人都渴望活着,可为什么这些革命先烈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从容走向生命的尽头?答案只有一个:为了心中不灭的信仰。
这是青年的追问,也是时代的回答。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
我看到一队队穿着不同颜色校服的红领巾队伍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合影、留念。
阳光下,有一队身着蓝绿校服,带着鲜艳红领巾,胸前拉起的横幅写着:致敬先烈 做好自己——清苑区新华世纪小学。
接近晌午,馆里的工作人员在洗刷地面,给树木浇水,其中有一位从海军退役的保定籍老兵,还有一位山西籍空军退役老兵也在这里工作,他们说,在这里,每天每时每刻都是精神洗礼,作为后人,能为烈士们做点事情,感到非常幸福。
“你是岁月长河,星火燃起的天空。我是仰望者,就把你唱成歌……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歌声回荡在太行山上,咏唱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记着,他们就活着。
刊于《中华英才》2025.9.1 2025年第17期
文/图 田 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