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和中秋凑一块,整出个8天超长假期,这刚一放假,旅游圈的数据就有点“绷不住”了,截至9月8号,众信旅游那边说,“十一”预约出游的人比去年多了不少,出境游的需求也涨得明显。说实话,以前国庆可能更多人就就近逛个公园、吃顿大餐,现在敢提前这么久预约出游,还愿意往国外跑,大家消费的底气好像确实足了点。
飞猪平台的数据也挺有意思,长途游、跨省游订得特别多,租车的需求更是往上冲。本来想只说预订数据,后来发现光说这个不够,实际出去玩的时候,大家好像不满足于随便转一圈,更想深度体验体验。比如以前去一个地方,可能就打卡几个景点拍拍照,现在更愿意花时间逛当地的特色街区、体验民俗,这种变化还挺明显的。
旅游数据亮眼,内需活力藏不住
文旅部国庆前三天就公布了数据,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超3亿人次,旅游收入也突破了2700亿元,这两个数跟去年比都有不小的提升。老实讲,光看预订数据还不够,实际消费数据一出来,才真能看出假期经济的劲儿。从大家提前预约,到出门消费,整个链条都动起来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人多”,而是内需实实在在的复苏。
以前总有人说假期消费是“昙花一现”,但今年看下来,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出境游需求涨了,长途游火了,租车的人多了,这些都不是单一现象。很显然,大家的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愿意为更好的体验花钱,这才是内需真正的活力所在。
国庆假期不光旅游火,文旅融合也玩出了新高度,上海那边,国庆旅客预订量比去年多了四成还多,客单价也涨了点,音乐节、文化展演成了吸引游客的“法宝”。说实话,以前去上海可能就逛外滩、迪士尼,现在加上这些文化活动,感觉旅游的内容丰富多了,不是光看风景那么简单。
还有文物游、国门游、观星游这些新玩法,以前听都少见,现在越来越多人愿意试。搞不清为啥以前没这么多主题游,现在一出来,感觉假期玩得更有意义了,不是瞎逛了。就拿青海茶卡盐湖来说,“星空露营+观星游”订得特别火,还配套了星空摄影课、天文讲座,客单价也跟着涨,这就是“体验感”带来的不一样。
文旅+自驾玩出新意,消费场景更丰富
自驾游今年也特别火,携程那边说新疆的租车订单涨得厉害,独库公路、伊昭公路的定制游订得也多。美团旅行的数据更有意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文旅增速特别快,机票、火车票预订量也涨了不少。说实话,以前自驾可能就往周边跑,现在敢往新疆、边疆这些远地方去,一方面是交通方便了,另一方面也是大家想探索更多不一样的地方。
高速服务区也跟着升级了,比如G30连霍高速甘肃段的服务区,加了房车补给站、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本来以为服务区就是加油、上厕所的地方,现在还能买当地特产、给房车补能,这细节做得确实到位,也让自驾游更舒服了。
这么多新玩法、消费能起来,也不是光靠大家愿意花钱,政策也帮了不少忙。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了文件,提了18条措施帮文旅和其他产业融合;6月的时候,央行等六部门也发了文件,19条举措覆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医”;9月商务部等9部门又发了政策,帮服务消费提质。说实话,这么多政策密集出台,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真的想帮内需“搭架子”。
地方上也有不少好做法,比如深圳盐田区做了简繁体版的美食地图,放在口岸和地铁里,用美食把住宿、购物串起来;浙江搞了“文旅消费券精准投放”,用大数据发给喜欢周边游、文化体验的人,核销率不低,还带动了不少关联消费。海南离岛免税也很亮眼,国庆前四天销售额就不少,入境游客买免税品的比例也涨了,这说明入境游也成了新的增长点。
国家对节假日安排也做了优化,元旦不调休、周三放假不调休、学生假期优化,这些调整看着小,其实作用不小。以前一调休就容易连上好几天班,大家出游的兴致就没了,现在安排灵活了,大家能更好地规划出行,全年都能有消费的小高峰。很显然,以前可能就发点消费券刺激一下,现在不一样了,靠创造新场景让大家愿意消费,这办法比短期刺激管用多了。
2025年国庆长假这8天,不光点燃了消费热情,更看出了假期经济的新趋势。消费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变,政策从短期刺激到长期机制的转变,产业从单一增长到多业态融合的转变,这三个转变特别明显。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以后能有更多丰富、便捷的消费体验;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这些新业态、新模式里藏着不少机会。
说实话,假期经济早就不是简单的“旅游+购物”了,而是成了观察中国消费升级、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窗口。以后随着政策越来越完善、企业越来越会创新,假期经济还能释放更多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添更多动力。毫无疑问,这8天长假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消费市场,还会有更多惊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