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出行的第十天,9月17日,星期三,渥太华晴天,气温气温12~25℃。
今天的行程是上午从魁北克乘大巴前往渥太华,路程400多公里,车程大约5小时。下午游览渥太华重要标志性景点。
渥太华(Ottawa)的名称来自土著阿冈昆语,意思为“贸易”,是加拿大的首都,也是加拿大第五大城市,人口140万左右。是一个多元文化、高水准生活水平、低失业率的大城市,被誉为“北方硅谷”。
行程安排:魁北克→渥太华→"国家象征"加拿大总督府→"历史的见证"加拿大国会山庄:国会大厦&和平塔&国家战争纪念碑→"渥太华的母亲河"丽都运河→"人间烟火气"拜沃德市场。
一、加拿大总督府
加拿大总督府是加拿大总督的官方工作与居住场所,位于渥太华东北部苏塞斯斜街,占地79英亩,始建于1838年,自1867年起作为总督官邸使用。其建筑特色:主体为三层灰色结构,兼具接待外国领导人、嘉奖公民及旅游景点功能。
位于总督府大门外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骑马塑像
1952年前总督由英国女王任命,此后改为加拿大本土产生,2021年就任的玛丽·西蒙为加拿大首位原住民总督,其前任总督伍冰枝为首位入住该官邸的华裔加拿大人。
总督府大门
加拿大总督府
总督府庭院里的图腾雕塑
总督府庭院里的雕塑
总督府庭院里的树林部分枫叶已红 非常美丽
在总督府的庭院里,保留一种外国贵宾种植纪念树的传统,前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均在总督府的庭院种植了大果栎树。
位于总督府里国际友谊林中,由外国贵宾种植的树均立有字牌标注得很清楚,下图是李先念主席植树的标记牌。
二、加拿大国会山庄
国会山庄是渥太华乃至整个加拿大的象征。山庄由三栋哥特式的建筑组成,分中央区、东区与西区,是目前加拿大政府及参议院的所在地,是渥太华乃至整个加拿大的象征。
会大厦更是加拿大的中心标志,钟楼上迎风飘扬的枫树叶国旗,渥太华河畔一系列石砌铜顶的哥德式建筑物毅然矗立,象征着加拿大民族不屈的精神。
国会大厦初期建于1859年,但不幸这栋壮观的大厦毁于1916年的一场大火中;之后新的国会大厦又在原地按照同样的样式重建,并于1922年完工。国会大厦中央耸立着著名的和平塔,和平塔高达90米,被誉为世界上最精致的哥特式建筑,也是国会大厦中最高的建筑,和平塔包括一座4.88米的四面钟以及53个铃铛组成的定期演奏的钟琴。
在位于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中心还有为纪念加拿大建国百年而建的长明火台,火台之火点燃于1967年的除夕夜,并会长久地燃烧下去;火台四周雕刻者加拿大各州的徽章,并记载着它们分别加入联邦的日期。
三、国家战争纪念碑
战争纪念碑位于加拿大渥太华市中心,毗邻国会山和联邦广场。其核心功能分为纪念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及朝鲜战争(1950-1953)中牺牲的加拿大士兵。2000年增设无名烈士墓。
战争纪念碑的顶部青铜雕塑展现“和平与自由”主题,基座环绕22尊铜像,象征骑兵、炮兵等军事单位。
该建造由英国雕塑家弗农·马奇设计,于1926年始建造,耗时12年完成;总重503吨花岗岩与32吨青铜。1939年由英王乔治六世揭幕,1982年新增战争年份铭刻,2000年扩建无名烈士墓。这座双峰纪念碑融合古典与现代元素,基座铭文与雕塑群强化纪念性。
四、丽都运河
丽都运河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全长202公里,北起渥太华,南至金斯顿,建成于1832年。该运河由英国工程师约翰·拜设计,采用‘静水’技术建造47座大型水闸和一连串水库,抬升水位以保障蒸汽船通航,是北美保存最完好的静水运河系统。运河最初为替代圣劳伦斯河作为商业及战略通道而开凿,包含六座碉堡、一座要塞及防御性闸门,1846-1848年增建四个圆形石堡强化金斯顿港口防御。
运河建成后因圣劳伦斯河通航地位提升逐渐转向商业运输与旅游功能。2007年因完整保存19世纪土木工程结构与军事防御工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运河春夏季可乘船游览,冬季冰面形成天然滑冰场,渥太华每年2月在此举办冬季狂欢节。2010年,丽都运河与中国长城缔结为友好世界遗产景区。
五、拜沃德市场
拜沃德市场是加拿大最古老和最大的公共市场之一,建于1826年。它不仅是一个购物和美食的聚集地,还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区。见证了渥太华从一个小社区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和经济中心的过程。在这里可以找到咖啡馆、特种食品店、精品店、画廊、餐馆、理发和美容店等,市场内的许多商家已经经营了将近两百年。
此外,拜沃德市场还是各种餐厅美食汇聚的地方,不仅有加拿大当地的美食,还包括墨西哥、美式、中式、印式、东南亚等各国的口味,是一个多样化的美食聚集地。在市场内,你还可以找到许多手工艺品店和其他特色店铺,以及随处可见的露天咖啡馆和小食店。
我们在拜沃德市场附近的中餐馆全聚德用过晚餐,品尝过地道的北京烤鸭之后,晚上入住渥太华加蒂诺假日酒店。
一组渥太华城市建筑照片:
【附】室友吴镜清老师的佳文:
《用脚步丈量魁北克:一次穿越四百年的行走》
昨夜抵达魁北克,今晨九时起,我用脚步丈量这座北美唯一保存完好的城墙之城,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褶皱上。
魁北克城是北美的法兰西明珠,坐落在圣劳伦斯河与圣查尔斯河交汇处的钻石角,1608年由法国探险家萨缪尔·德·尚普兰建立。得天独厚的位置使其成为新法兰西殖民地的首府,历经英法争夺、英国统治,最终成为现代加拿大魁北克省首府,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法语文化特色。1985年,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晨的蒙特伦斯瀑布已是虹彩飞悬 。这个天然屏障曾是殖民时期的重要战略据点。
正值夏秋交替的微妙时节,83米高的瀑流虽然保持着盛夏的丰沛水量,如匹练垂空轰鸣而下,却在空气中带来了初秋特有的清冽气息。
两岸枫林已是绿意盎然的尾声,大部树梢都染着一抹羞涩的鹅黄,几株急性的枫树提前披上红妆,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点。这些早红叶片与常青冷杉相互映衬,构成一幅以青绿为底、金红点缀的天然画卷。
沿着480级木质阶梯下行,水雾拂面时已带着几分凉意,一道完整的七彩弧桥横跨在青黄相间的枫林之下。瀑布下游的河滩上,零星的枫叶飘落水面,山坡上的树木呈现不同的色阶:低处深绿,中间黄绿,高处已见橙红,仿佛大自然正在调试它的调色盘。
导游说,再过两周,这片山林将变成烈焰般的红色海洋,而此刻这种绿中带黄、黄中透红的渐变色彩,才是最具诗意的过渡期。
站在观景台边缘,任水雾打湿衣襟,看着一群群游客小心翼翼地沿阶而下,忽然觉得这初秋的瀑布就像个即将盛装出席晚宴的少女,正在试穿她第一件秋装。
省议会大厦的新法兰西复兴风格立面上,22尊有着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的青铜雕静默诉说着过往。整点时分,卫兵换岗仪式在广场上演,鲜红的省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仪式延续着英法双轨制的传统。
亚伯拉罕战场公园的草坪柔软得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改变北美命运的战场。1759年9月13日,英军将领沃尔夫出奇兵夜袭悬崖,在这片平原上与法军统帅蒙卡尔姆展开决战。二十分钟的激战改写了北美格局,而两位主帅居然双双殒命于此。纪念碑前,鲜花依然新鲜如初。
星形城堡的石灰岩城墙在正午阳光下泛着蜜色。北美最完整的军事要塞保持着战斗姿态,棱堡上的铜炮静静指向圣劳伦斯河。驻守在此的加拿大皇家第22连队至今仍保持着每日晌午鸣放礼炮的传统。
老城有上下之分。转入下城区时,建于17世纪的圣母圣殿的钟声正好敲响三点。它是北美首座宗座圣殿,地位远高于一般教堂,由罗马教宗授予。教堂内保存有路易十四赠送的镀金青铜圣坛灯、珍贵的宗教油画以及26扇描绘《圣经》故事的彩绘玻璃窗。其地宫还安葬着新法兰西时期的四位总督,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厚重感。
走出教堂,芳堤娜城堡酒店的铜质穹顶正在不远处闪耀——这座19世纪的铁路酒店是费尔蒙集团的明珠,也是魁北克乃至加拿大的象征,被誉为“北美最上镜的酒店”,完美地诠释了从军事要塞到旅游名城的转型。
达弗林平台上,维多利亚式的雕花栏杆旁挤满了眺望圣劳伦斯河的游人。这座当年只允许达官贵人行走的木制步道,连接着上下城区,也连接着不同时代的历史断层。
达弗林平台全长670米,位于上城区,紧邻芳提娜城堡酒店,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历史而闻名。早期是军事堡垒,后为新法兰西总督和英国总督的官邸。平台之下至今保留着魁北克城堡的古老防御工事和城墙。遗迹见证了魁北克作为北美重要军事要塞的岁月。
平台边缘草地上一字排开的七尊19世纪铸铁古炮,沉默地向河面伸展,漆黑的炮身曾是殖民争霸的见证。一位金发女孩欢快地骑在炮筒上晃着双腿,旁边俯卧在炮座上的男孩对我绽开天真笑容,刹那间,冰冷的战争器械化为了连接时空的玩具。
1879年,时任加拿大总督达弗林勋爵大力推动魁北克城防工事的修复和保护,平台也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转角处的《魁北克人壁画》前聚集着各国游客。五层楼高的墙面上,400年历史如魔法般苏醒:阿尔冈昆猎人、法裔修女、英军士兵和现代艺术家共同生活在奇妙的空间里。这幅壁画堪称魁北克历史文化的浓缩史诗。
大壁画创作于1999年,运用法国著名的“错视画”技法,将绘画与真实的建筑元素(如窗户、阳台)巧妙结合,产生惊人的3D视觉效果,仿佛墙后真的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日落时分,踏入那条为纪念城市奠基者萨缪尔·德·尚普兰而命名的小香普兰街。石板路被晚霞染成玫瑰金色,17世纪的石砌建筑里飘出现烤面包的香气,每个角落似乎都在诉说着尚普兰当年带来的法国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当计步器定格在15996步时,我终于明白这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某个孤立的景点,而在于历史层叠的每个细节里。从法兰西的浪漫到英伦的矜持,从殖民时期的硝烟到现代旅游的繁荣,魁北克用她四百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魅力,源自不同时代在同一个空间里的和谐共鸣。
(吴镜清 83岁 2025.9.16.于渥太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