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旅游城市,十年前问大家 “想先去哪玩”,十有八九会提桂林。
毕竟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句话,从小听到大。
可谁能想到,曾经的 “国民旅游首选地”,现在彻底变了样。
如今的桂林,游客量一年比一年少,比巅峰时少了 50 万人次,景区公司更是“5年亏损10亿”。
明明攥着全国顶尖的山水资源,桂林咋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呢?
守着顶级资源挣不到钱
说起桂林的“家底”,那可真是让其他旅游城市羡慕不已。
别的城市得砸重金建仿古街、造网红景点,桂林却完全不需要,单靠老天爷赏的山水,就够吃好几辈子。
漓江的喀斯特峰林,坐竹筏漂在江上,两岸的山像水墨画一样往后退,这景色在国内找不出第二处。
阳朔西街虽然商业化,但夜晚亮灯时,伴着漓江水声吃碗米粉,是个多舒服的体验。
还有象鼻山,哪怕只是在江边拍张照,都算打卡了 “桂林符号”。
可现在再去桂林,你会发现不少尴尬场景。
漓江边上停着一排闲置的竹筏,船夫坐在树荫下玩手机,说 “以前旺季一天能跑三趟,现在两天跑一趟都难”。
阳朔西街的店铺关了近三成,剩下的也多是 “清仓甩卖” 的牌子。
连最标志性的象鼻山景区,门口的停车场都空了大半,跟几年前 “挤着拍照” 的热闹完全没法比。
背后的数据更扎眼:运营桂林主要景区的 “桂林旅游” 上市公司,从2019年到2025年,五年累计亏了 9.62 亿元。
单是 2024 年这一年,净利润就亏了 2 亿,同比暴跌了 1800%。
更让人纳闷的是,疫情后国内旅游明明在回暖,不少地方都迎来 “报复性旅游”,桂林却像没赶上这波热乎劲。
去年国庆黄金周,全国旅游收入同比涨了近三成,可桂林几个主要景区的游客量,比 2019 年同期还低两成。
守着金饭碗却要饭,桂林到底卡在哪了?
一流山水 三流体验
其实,桂林的问题很大程度出在运营思路上。
它的旅游模式,感觉还停留在二十年前那种“圈起来就收钱”的旧观念里。
景区好像只要把大门一锁、门票一卖,就万事大吉了,完全没琢磨过游客进来后还能玩点啥、买点啥。
这种 “一门心思靠门票赚钱” 的想法不改,就算手里攥着再好的山水资源,也没法把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
咱们来算笔账就知道了。现在去漓江坐竹筏游精华段,一个人就要210元,这个价格说实话不算便宜。
可花了钱之后,沿途除了看风景,连个像样的休息点都没有。
想买瓶水、尝点当地小吃,或者带个有特色的纪念品,基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象鼻山也是,门票70元,进去转半小时就差不多了,里面一瓶可乐卖到15元,比外面贵两倍还多。
这种“高门票+高物价”的组合拳,任谁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
反观现在那些火爆的旅游城市,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门票也不便宜,但人家靠的是“公主请上车”这种贴心服务出圈,让游客心甘情愿在周边消费。
淄博更是把烧烤做成了城市名片,带动了整个陶瓷、琉璃产业的销量。
贵州的“村超”干脆免费开放,一场球赛带来的餐饮、住宿收入翻了十倍。
这些地方都明白一个道理:旅游是个系统工程,门票只是最前端的一小部分,真正的价值在于能给游客提供多少值得消费的体验。
再看桂林的旅游产品,也实在没什么新花样。
《印象・刘三姐》早年确实是行业里的标杆,把山水当舞台的实景演出,当年看着特别震撼。
可这么多年过去,内容没怎么更新,表现形式也还是老样子。
现在的年轻人出门玩,图的就是个互动、个参与感。
就像西安大唐不夜城,能让游客扎进 “唐朝” 里的沉浸式体验,跟着 NPC 学唐装礼仪、做香囊。
洛阳应天门靠现代光影技术把历史演活的灯光秀,站在底下就能看得入迷。
这些能让年轻人 “玩进去” 的东西,桂林偏偏没有。
宣传推广上的差距,就更没法比了。
哈尔滨有索菲亚教堂的无人机表演,成都有熊猫基地的“花花”直播,就连一个小县城都知道打造网红打卡点。
而桂林的宣传还停留在传统的广告牌、旅行社推广,在年轻人最活跃的平台上几乎看不到有创意的内容。
有时候刷到的所谓“攻略”,点开一看还是十年前的老照片和老路线。
如果说运营落后是 “慢性子” 的问题,那 “宰客文化” 就是直接戳走游客的 “快刀子”。
把游客当“肥羊”宰
去过桂林的人,多少都听过或遇过 “阴阳菜单”。
阳朔的餐馆里,菜单上的啤酒鱼标着 198 元 / 斤,本地人用方言问老板,老板会悄悄比个 “8”,结账时就按 88 元算。
游客不知情,点一份鱼就要花几百块,要是问起来,老板还会说 “你点的是‘野生鱼’,跟本地吃的不一样”。
除了餐饮,低价团的陷阱更坑:网上搜 “桂林 5 日游 999 元”,看着便宜,去了才知道是 “购物团”。
每天被拉去玉器店、银饰店,不买够 2000 元不让走,有游客吐槽 “本来想游漓江,结果三天都在逛商店”。
景区周边的骗局也多,假导游拦着说 “带你走小路免门票”,结果收了钱就消失,卖 “桂林米粉礼盒” 的,里面装的是过期的调料包。
这些事传得多了,社交媒体上搜 “桂林旅游”,前排全是 “避坑攻略”,口碑一点点垮掉,谁还敢来?
其实说真的,桂林的风景没变,漓江还是那么清,山还是那么秀。
要是能把运营理念改一改,宰客的 “歪心思” 收一收,多花点心思在口碑上,未必不能重新火起来。
毕竟,大家不是不想看 “山水甲天下”,而是不想花了钱还受气,不想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想来第二次。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去过桂林?是踩过 “宰客” 的坑,还是记得它曾经的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