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最近在家附近闲逛的时候发现老外是越来越多了。
而且不是那种商务考察团,也不是那种夕阳红旅行团,被导游举着小旗带着走。更多的是背着包、拿着手机在导航的年轻散客。
我还在春熙路被一对美国情侣求拍照了。
结果一查数据还真是。今年以来,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数量正在快速回升,已经悄悄超过了不少传统的东南亚旅游热门国家。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为什么突然爱上中国游?三大“引力波”
过去,外国人来中国,总觉得手续繁琐、支付不便。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180度的大转弯。
首先,是政策“开大门”:说走就走的旅行成真了。
最直接的引爆点,就是大范围的“免签”政策。过境144小时直接变身240小时了,这基本上等于把家门口最大的那块绊脚石给搬走了。
从欧洲的法、德、意、西,到东南亚的“新马泰”,中国的朋友圈越开越大。过去办签证需要几周时间、一堆材料,现在一张机票就能搞定。这种“说走就走”的便利,直接把入境游的门槛给踏平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法国小哥,周五下班突发奇想,周末就能飞到上海吃小笼包,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政策的诚意,游客们用脚投了票,效果立竿见影。
其次,是极致的性价比。
对于生活在通胀“高压锅”里的欧美游客来说,中国的物价简直是天堂。
社交媒体上,有个很火的对比:一碗兰州拉面,在伦敦唐人街卖15英镑(约138元人民币),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不到15块。基本在欧洲吃一顿快餐的钱,真够在成都体验一天美食!(还更好吃)
同样,对物价高企的韩国游客来说,在首尔街头随便吃点夜宵就得花掉三四百人民币,这个价格在中国能吃一顿相当丰盛的火锅。这种巨大的价格反差,让“穷游中国”不仅可行,甚至体验极佳。钱,才是最诚实的驱动力。
最后,是“反向滤镜”的魅力:看见一个真实又科幻的中国。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带着一层灰蒙蒙的滤镜。但当外国年轻人通过TikTok、YouTube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时,他们彻底被震撼了。
这里有重庆8D魔幻的城市森林,有上海外滩的流光溢彩,有张家界悬浮山一样的奇景,还有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和风驰电掣的高铁。这种“安全、便捷、又充满未来感”的体验,打破了他们的刻板印象。他们来中国,不仅仅是看名胜古迹,更像是一场对未来世界的探索。
二、谁在来?他们都爱去哪儿?
这波入境游客,画像也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以前来华游客多为中老年,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翻倍增长,成为主力军。他们更爱自由行,更擅长用社交媒体分享,是天生的“民间宣传大使”。
目的地也更多元化了,从之前的北京、上海、西安这样的“经典套餐”,到后面的成都(看熊猫、吃火锅)、张家界(看“阿凡达山”)、桂林(体验山水甲天下)再到云南的香格拉里徒步,去新疆感受丝路风情,或者在广西阳朔学攀岩。
对他们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探险乐园”。
三、这“泼天的富贵”,如何利好我们?
外国游客的涌入,绝不只是让景区热闹一点那么简单,它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红利。
1. 真金白银的经济增长
最直接的,就是拉动消费。吃、住、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条消费链。中国的入境游市场目前仅占GDP的0.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这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有机构测算,哪怕只达到1%的平均水平,就能为经济带来上万亿的增量。
2. 激活“毛细血管”的就业机会
入境游的复苏,直接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最明显的就是小语种导游,需求暴增,日薪从过去的300元涨到500元甚至更高。外国游客更喜欢慢节奏、深度游,也让导游的工作体验变得更好。社交平台上,“China Travel会是2025年最赚钱赛道之一”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
3. 最好的“国家名片”:行走的广告牌
相比我们花重金对外宣传,一个外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的Vlog,一条“中国高铁太酷了”的帖子,其说服力可能要大得多。
当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把他们在中国看到的便捷、安全、美食和美景分享出去时,就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民间舆论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一张行走的、鲜活的“中国名片”。
总而言之,这波入境游热潮,是中国开放、自信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一场经济的复苏,更是一次与世界的美好“双向奔赴”。而我们,既是东道主,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