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邱塘那畔行。9月26日下午,FM97.7丽江旅游交通广播的电波里,七河镇党委宣传委员和志洁与共和村党委副书记和银山的声音,将藏于丽江坝子西南一隅的西关村,轻轻推到听众耳边。
七河镇党委宣传委员和志洁(左)与共和村党委副书记和银山(右)。(丽江融媒记者 和琼 摄)
↑点击收听↑
西关村的故事,要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说起。纳西语中它叫“冈肯”,意为“邱塘关下的村子”,430余年的岁月里,这里既是茶马古道上的关键驿站,也是明代徐霞客笔下的“两山夹峙,水走其中”的见证地,更是红军长征途经的红色热土。村内,500多米的青石板路被马蹄与脚步磨得发亮,“三坊一照壁”的纳西民居错落排布,白墙青瓦间透着木石的温润;村中心的“三眼井”仍延续着“上饮中洗下浣”的智慧,潺潺流水间,藏着纳西人对自然的敬畏。
观音峡-西关乌瞰图。(唐新荣 摄)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提及雄关,人们常念及金戈铁马,却鲜有人知丽江坝子西南的邱塘关。作为“丽江的南大门”,这里曾是木氏土司时期的军事屏障与经济节点。站在关隘残垣前,1米多高的石砌墙基仍能勾勒出当年“一夫当关”的气势,最高处的烽火台遗址仿佛还能望见昔日的狼烟。据和志洁介绍,这里不仅是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更是马帮往来的“服务站”——土司曾在此登记货物、指引路况,石板路上隐约的马蹄印,正是当年“白天马蹄响,晚上灯火亮”的繁华佐证。徐霞客曾在此驻足,红军曾在此借道,让邱塘关成为承载故事的“活化石”。
邱塘关。(供图)
古村的生命力,藏在烟火气里。全村163户村民仍延续着编草鞋、做竹编的老手艺;田间的烤烟、山药、青梅长势喜人,观音峡4A级景区旁的民族小吃街,每年能为村民带来数千元的分红。
西关村茶马古道。(供图)
若寻古村味道,“马帮火锅”与“糯米粑粑”不可错过——前者是马帮在风雪中用铜锅煮就的“一锅熟”,腊肉与马铃薯的香气里藏着江湖气;后者是纳西人家待客的“暖心食”,糯米的软糯裹着猪油的醇香,咬一口便是家的滋味。
“丽江小长城”碑。(供图)
谈及西关村的未来,和志洁表示,七河镇党委、政府将以“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为核心,打造“徐霞客文化线”与“茶马古道文化线”两条主线,推动文旅、农旅、村旅深度融合,让古村在守护遗产中焕发新活力。
西关村一角。(供图)
国庆黄金周若计划前往,稻浪翻滚的美景定能让人流连。从丽江市区自驾30分钟或搭乘107路公交,1小时即可抵达。建议用半天时间漫步古道、体验竹编,或是吃一锅热乎乎的“马帮火锅”,听老板讲民国时期的马帮商人教村民做青梅蜜饯的往事。若想深度体验,不妨在村中民宿、客栈留宿,纳西老院的星空与鸡鸣,赠你一夜好眠。
西关村一角。(供图)
故关叠翠迎霞客,古道流云送马帮。邱塘关静默守望茶马古道归人,山脚下的西关村,炊烟袅袅升起,新故事正在老屋檐下悄然生长。若你想寻一处慢下来的地方,不妨来此走一走——在邱塘关的风里,遇见乡愁最本真的模样。
编辑/和琼
责编/杨四见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