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本书,在行走中阅读。
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历史悠久,处处有故事。历时两个多月,由黄浦区融媒体中心拍摄、制作、出品的系列短视频《1公里行走课堂》第三季:探索黄浦区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系列,即将登陆上海教育电视台,迎来连续六周的周播之旅。
从9月27日起每个周六、周日的18:40,该系列短视频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电视大屏和官方视频号持续更新。
作为一档致力于让上海青少年走出教室、触摸城市温度的栏目,我们始终以“行走读城”为核心——第一季聚焦黄浦区人文街区的街巷记忆,第二季深挖红色地标背后的隐秘往事,而第三季,我们将镜头对准这片核心城区的“名人旧(故)居群”,用12期内容串联起刘海粟、傅雷、徐志摩等十二位(组)文化名家的黄浦足迹。
黄浦区的每寸土地都镌刻着人文印记:上海美专的旧址旁,刘海粟曾播撒美术火种,而林风眠的居所与之相去不远,默默滋养着艺术薪火;傅雷的旧居里,藏着他对艺术与人生的赤子情怀;徐志摩的诗意身影,曾留在这片城区的街巷间;丰子恺的居所则见证着他“艺术即生活”的哲思,画笔下满是人间温情。
革命与正义的回响同样清晰:秦鸿钧的隐蔽战线旧址,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人物传递希望的坚守;“七君子”奔走呼号的历史坐标,记录着他们为家国正义抗争的勇气。
图片出自 上海市政协 政协联线
文学的光芒更遍布角落:重庆南路上的万宜坊里,邹韬奋在54号用《生活》周刊呐喊抗日,钱杏邨与蒋光慈则在38号以“太阳社”为炬,用文字照亮黑暗;张爱玲的足迹串联起陕西南路213号的童年记忆与长江公寓的创作时光;复兴中路573号的亭子间里,钱锺书写下《围城》的人生洞察;淡水路214弄,艾青完成从画家到诗人的蜕变,狱中诗作震撼人心。
不过本次行走课堂也历经“波折”:许多旧居如今只剩门牌号,或化作商铺民居,或缺乏细节实景,动态素材更是稀缺,一度让创作陷入停滞。幸好AI技术成为破局关键:我们以仅存的老照片为基底,用AI绘画还原了十二处场景:从傅雷伏案批注的书房、丰子恺挥毫的画桌,到秦鸿钧传递情报的秘密据点、徐志摩伏案写诗的居所;更通过AI动画让名人“鲜活起身”:看见邹韬奋粘贴读者来信的深夜,望见钱杏邨与蒋光慈编校杂志的身影,读懂张爱玲在公寓窗前构思故事的专注。
12期内容,12处文化地标,我们以小主持人的视角,借AI之力让“冰冷的门牌”变成“有故事的场景”。这既是对黄浦文化底蕴的全景梳理,更是用技术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让每个孩子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到户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深入了解身边每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徜徉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去聆听上海深厚的人文历史,去找寻一街一巷里曾经发生的历史。
我们希望通过这档栏目,能够让更多青少年明白:名人故事从来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藏在烟火与文墨交织的老房子里的鲜活记忆。期待通过屏幕,能有更多人爱上黄浦的“名人故事”,更爱上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
记者 / 姜东锋
编辑 / 黄骞文
台外记者 / 伋升彪(特约)
视频 / 孙高南 于依凡
图片 / 孙高南 于依凡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