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远古印记,听石器“说话”……一场跨越百万年的“史前对话”,在泥河湾人类起源研学旅游基地拉开序幕。
在张家口市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溯源步道静静延伸,每迈上一个台阶,就犹如在时光隧道中向人类的进步又向前跨越了一步。马圈沟遗址、小长梁遗址、侯家窑遗址……这里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思考连接古今。在研学活动中,考古现场正变成“移动课堂”,让学生们亲手触摸、亲眼见证百万年前的历史印记。
这是一堂有“土”味的研学课。
在研学体验馆,来自张家口市阳原县第三中学初一的同学,正兴奋地观察着桌上的7个透明盒子,里面装着质感不同、色泽各异的一些沙土,有的呈红褐色,有的是灰色,还有的略发黄。盒身上张贴的“三趾马红土”“马圈沟遗址”“小长梁遗址”等字样,揭秘了它们的“身世”。“这些土是从泥河湾遗址群中选取的7种地层土。同学们的任务是对其进行观察、识别,然后制作一个专属自己的地质年代瓶。”研学课堂老师武旭冉介绍道。桌前,郭大龙同学来回端详着这个做好的特殊瓶子,他说:“往瓶里每放一层土都像是在和历史对话,特别神奇。这样的上课方式将知识融入到多样的形式里,知识点我们会记得更牢,收获更多。”
泥河湾人类起源研学旅游基地构建起“初识·泥河湾、好奇·泥河湾、探索·泥河湾、研究·泥河湾、期待·泥河湾”梯阶式课程体系,将考古研究、地质科学、生物演化等学科知识融入课程设计,开发知识探索、实验研究、互动体验三大类40个课程,跨历史、地理、古生物学、考古学等18个学科,并深度衔接课内知识,精准对标义务教育与高中课标,推进“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目标落地。
正是依托这一系统而全面的课程设计,从教室走出来,那些书本上的文图知识才更具鲜活。
野外研学区,一群初中生头戴安全帽,一手拿着平头铲,一手拿着棕毛刷,蹲在黄土地里,化身考古工作者,正进行着一场紧张的“考古发掘”。
“老师,我又挖出来一块石器化石!”初一学生韩雨嘉兴奋地喊了起来。“你今天太幸运了,这已经是第二块了。用刷子轻轻刷,完全裸露出来再拿取。”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顺利收获了一枚“石器化石”,并小心翼翼地将其装入标本袋,写好信息标签。“‘发掘’就像开盲盒,每次都会有惊喜,而且过程特别考验耐心。”韩雨嘉分享着感受,“到这里上课能直观地触摸到历史,大家都很喜欢。”
一旁,一场别开生面的“钻木取火”研学课同样热火朝天。同学们手持工具,全情投入,亲身感受原始取火的魅力。随着“哇”的一声,第一小组成功点燃了火苗,现场顿时响起一阵欢呼。成功取火的张雅琪一脸惊喜,她激动地说:“我们使用的是易洛魁族式取火法,过程虽然辛苦,但看到火苗燃起的那一刻,所有努力都值了。”她主动和记者分享起自己的收获,“通过动手实践,我不仅学会了钻木取火的技巧,更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坚韧。这样的体验太奇妙了!”
今年4月,泥河湾人类起源研学旅游基地在基础设施和研学业态上进行了整体的改造提升,于民宿区新建了四大考古实验室。看,现在这儿已经成为同学们常态化研学的固定教室了。
走进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实验室,琳琅满目的教具整齐陈列,一堂名为“石器技术的演变”研学课程在动手实践与专注探索中,转化为知识的力量。阳原县第三中学初二学生韩雨诚一边打磨手中的石器,一边认真记录数据。他举起手中初步成型的石块介绍:“这块石头我磨了一个小时,原本是方方正正的,现在已经磨出了锋利的刃口,它的重量也从原来的10克减少到了9.43克。”他坦言,看似简单的磨石过程,他体会到的是原始人类制造工具的艰辛与智慧。
从好奇到探索,“泥河湾”研学正重塑青少年对历史的敬畏,构筑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在动手探索中激发了追求科学、探寻历史的兴趣。从今年4月研学基地投入使用到8月底,已接待来自本地、省内及京津的研学学生2000多人次。”泥河湾人类起源研学基地工作人员李帼英介绍,目前基地正积极推进智慧讲解、VR沉浸式观览遗址等高科技设施建设,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助力泥河湾远古文化的传播,生动讲好泥河湾的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如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