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太原,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热潮涌动。在这片汇聚三晋文化精华的展场上,吕梁展区尤为亮眼。红色文化引人瞩目、文旅资源立体呈现,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非遗技艺互动体验、文艺节目现场展演、晋商展现昔日繁华……短短5天,展区接待观众超8万人次,达成合作意向40余项,现场销售额突破25万元。这一组组鲜活数据,不仅是吕梁文化魅力的集中释放,更印证了文化资源向发展增量的转化密码,当文化创意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就能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新意。
吕梁文化的创新活力,首先体现在科技为传统文化插上“数字翅膀”。3D建模让良渚玉琮“活”起来,吕梁则以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村落与移动旅游跨越时空。在大美吕梁板块,只要拿出手机一扫,便能“码上游吕梁”。数字化实践让文旅融合从“静态展览”变为“沉浸体验”,这种“互联网+文旅”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
吕梁文化的发展后劲,更在于其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效应,文化不仅是“展品”,更是产业升级的“工具箱”。文水县的葫芦非遗产业,通过在葫芦上雕刻红色故事与晋商纹样,开发出家居摆件、文旅纪念品等10余类产品,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就业;碛口古镇则以晋商文化为内核,打造“古镇夜游”沉浸式项目,游客在观赏晋商票号实景剧的同时,还能购买古镇特产的手工醋、老布鞋,古镇文旅收入剧增。这种“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让吕梁的文化资源不再是沉睡的“遗产”,而是成为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活资产”。
面向未来,吕梁文化的更大潜力,在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发展生态。此次文博会期间,吕梁与北京、上海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启动“吕梁文化数字云平台”,将413处红色遗址、157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数字资源上线,实现“云端展播、在线交易”。吕梁还在展区内设立非遗互动体验区,为民间手艺人提供展示平台,让非遗技艺从“师徒相传”延伸到“大众共创”。文水烙画葫芦上的火笔细绘、岚县面塑的鲜艳逼真、交口刺绣的精微针脚、掐丝珐琅的绚烂色彩,共同交织成一场传统工艺的视觉盛宴,古老文化由此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其中非遗传承人杨敏的“喜文化传承创新项目”,通过文博会顺利签约,订单量骤增。这种“大平台+小创客”的模式,让吕梁文化创新既有“高大上”的顶层设计,也有“接地气”的群众基础。
从深圳文博会的“科技赋能文明”,到山西文博会的“吕梁实践”,我们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文化不再是历史的回响,而是驱动发展的先声。吕梁的探索证明,红色文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非遗技艺能够借助产业融合实现价值跃升,晋商精神可依托文旅创新延续活力。当吕梁的红色基因、非遗匠心、晋商智慧,通过创意转化、科技赋能、产业融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不仅为三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吕梁样本”,更印证了“文化软实力”可以成为区域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山西文博会的新起点,吕梁正以文化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这份实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更为新时代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扎根文化沃土、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让文化之花常开不败,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