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七个文旅”要求和“激活蒙山”战略,今年以来,蒙阴县突出“激活蒙山”、岱崮开发两大板块,构筑蒙山“一廊三带七区”布局,叫响“周末舒心 就来蒙阴”特色品牌,全力打造红绿蓝融合发展引领地,努力开创全域旅游、全景蒙阴新模式。临沂日报自今日起推出“激活蒙山·周末舒心就来蒙阴”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山区县域如何借助先天优势打造文旅休闲品牌,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蒙阴范本”。
在临沂市各县区中,蒙阴作为开发旅游产业的先行者,如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热点。这里有哪些独特的自然及人文禀赋?国庆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到蒙阴参与文旅事业的多位“外来户”,看看他们眼中的蒙阴是什么样子——
天生丽质如画卷
琅琊新闻网讯 “遥看崖树攒青霭,逆溯泉流上翠微。”9月的一个周末,蒙山北麓云蒙景区,26岁的导游李文静一边拾级而上,一边为来自济南的旅行团讲解。
小李生长于泰安市泰山区,大学就读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毕业后曾在泰山景区做导游。为何来蒙山云蒙景区工作呢?
第一次随男朋友来蒙阴时,这里就如一幅画卷向她徐徐展开:全境山崮耸立、层峦叠嶂,河流与水库环绕山间,森林和果树铺满大地,山路十八弯带她上高山、下河谷。
2023年,李文静来云蒙景区应聘,顺利成为这里的一名导游。
“蒙山虽算不上名山大川,但有着独特的气质,在我看来就是自然亲和。”李文静望着群山向记者介绍,东起紫荆关、西至白马关,长90里、宽5里的蒙山北坡,全部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堆绿叠翠,蔚为壮观,形成全省最大的林场,树木种类达500余种。也正因如此,这里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85万多个,居全国首位,被称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
游客离开喧闹的都市来到云蒙景区,最大的感受是融入自然、回归自然,有一种找到“远方的家”的亲和感。更何况,这里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6座,并有“九十九峪、七十二峰、三十六洞天”之说。
谈起云蒙,李文静如数家珍:景点有水帘洞、观峰台、百丈崖、雨王庙、中国瀑布、蒙山石林等。春季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缥缈;秋季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季银装素裹,玉琢冰雕。
李文静爱上了这里的山、这里的人,在蒙阴成家,扎下了根。她用心呵护这里的山山水水,尽力让各地游客对蒙阴留下好印象。天热了,给游客送上绿豆汤;下雨了,就送上免费的雨衣和雨伞;有好几次,她将游客遗忘的手机快递寄还。
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云蒙往东北几公里就是山东第二大水库岸堤水库。数据显示:它占地4200公顷,流域面积169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0.7万公顷,每年向下游供水3.79亿立方米,被誉为“沂蒙水塔”,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美丽河湖。
随着蒙阴文旅的开发,这里又被称作云蒙湖,兼具水利与观光功能,尤其在“体文旅”方面发展充分,闻名全国体育界。
赵京标,一名来自平邑的自行车运动选手,获得了2024年“红色之旅·沂蒙骑行”环云蒙湖自行车赛冠军。他回顾比赛时的感受:穿行在山水之间,如在画中游,近看是浩渺的湖面,波涛万顷、鸥鸟成群,远看是绵绵的青山,山脊起伏、层峦叠嶂。自己在全国参加了几十场赛事,这是发挥最好、心情最舒畅的一次。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赛事在云蒙湖举办,著名的如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蒙阴云蒙湖站、“黄河奇迹”自行车系列赛蒙阴云蒙湖站等。
环云蒙湖的观光路长达80余公里,这只是全县观光公路的一部分。据悉,该县农村公路长达2887公里,占通车总里程的92%。这些都可视为广义的“观光路”,沿这些公路可到达全县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处景点。
京沪高速、205国道横穿东西,沂蒙公路纵贯南北,县道辐射城乡,乡道往来交织,村道阡陌纵横,全县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95.8公里,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潍邹高速、莱临高铁已列入全省规划,在蒙阴境内的长度均达51公里。
蒙阴将公路功能定位为“走得了、走得好”,前者指将全县丰富的物产顺畅运往全国,后者指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这里的物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全县年产10亿公斤的蜜桃,而分布在山岭上的80万亩桃花,则是春季游客眼中最美的风景。上百个品种的桃树,展现出不同层次的红色,将蒙阴大地渲染得如诗如画,游人徜徉其中打卡拍照,人面与桃花相映成趣。
这风景和物产,吸引了两位浙江东阳的雕刻工匠——葛国洪和黄晓峰。东阳被誉为全国“木雕之乡”,他们凭一把刻刀走天下,到各地的木刻厂一展技艺。五年前,他们来到位于桃墟镇的“蒙阴县桃文化研究会”,从事桃木雕刻。
桃木如意,桃木荷塘,桃木龙凤……黄晓峰边舞动刻刀边介绍,他们能雕刻上百种桃木工艺品,将蒙阴的“桃文化”传播到全国。
工作间隙,他们脱下工装换上正装,到景点展示桃木工艺品,在游客的称赞声中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同时,蒙阴的山水特别是“桃资源”,也让他们啧啧称奇。
“这里被称为中国桃乡,是全国最大的桃园,除了赏桃花、品蜜桃,巨量的桃木还是我们创作木雕的宝库。我们不走了,就在这里干下去。”黄晓峰说。
蒙阴县有两大地貌:南部的蒙山与北部的群崮。俗语说“沂蒙72崮,36崮在蒙阴,18崮在岱崮”,“岱崮地貌”的命名就源自该县最北部的岱崮镇。
作为沂蒙独有的地理形态,崮被列为中国第五种岩石地貌类型,外观呈圆形土山戴一顶平顶石头帽。但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期未与文旅有效结合。
如今,除沂蒙公路外,临临高速穿境而过,加之该县对岱崮旅游的整体规划,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岱崮,文旅从业者也纷至沓来。
“我们来岱崮投资文旅,一是冲着崮乡美景打造写生基地,二是基于老军工厂打造三线军工文化基地。”姬万利是蒙阴人,中国美院毕业后在济南发展,三年前又回到“崮乡”投身文旅开发。
姬万利介绍,当年山东有16家三线军工厂,其中7家位于蒙阴的深山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搬迁后,留下的遗址近乎荒废。
“山峦为幕,精神为魂。”姬万利接手两家军企遗址,投资1400余万元打造“崮元文旅”,包含美术写生基地与三线军工文化基地。
利用原军企的三层石头小楼,姬万利办起了全市第一家三线军工展览馆。消息传开后,曾经的军工人纷纷前来怀旧。看到老照片,他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三线军工文化是沂蒙精神的元素之一,而沂蒙精神在蒙阴更典型的代表,是位于该县东南部垛庄镇的孟良崮。在这里,孟良崮战役及沂蒙精神,深深打动了一帮“外来户”——央企华润集团“希望小镇”项目组。
项目组共10人,组长单明章来自黑龙江,工程负责人张伟锋来自陕西西安,其他成员来自天津、成都等地。他们的任务是开展公益,在老区打造一处“希望小镇”,该集团在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也曾建设类似项目。
他们在山东反复选址,最终定在蒙阴县垛庄镇的水涟峪村,规划建设全省唯一的华润希望小镇。他们认为,在这里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领会沂蒙精神。
虽然来之前已知孟良崮战役,但登上孟良崮、参观纪念馆后,他们仍深受震撼。张伟锋感慨:“华野全歼敌74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群众踊跃拥军支前,诠释了人民战争的内涵……除了山水如画,蒙阴也是一幅红色历史的画卷。”
项目组投身水涟峪村的改造中,立志将这里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改水、改电、改厨、改厕、改暖、改院,他们出规划、出资金,但村民起初不太理解和接受。项目组便学习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发扬沂蒙精神,先后进村入户开展七轮谈心谈话。
村里两名退役军人率先响应,并协助推进群众工作。仅两年时间,水涟峪就发生巨变:家家红瓦石房,处处见山见水,青石路连通邻里,庭外花园、村边菜地、山上栗园,绿地、广场、茶座、书房点缀其间,20多户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在孟良崮与蒙山之间,水涟峪成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热点。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庆东 丁立国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