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远眺,长城蜿蜒如巨龙,历史上浴血杀敌、守家卫国的画面浮现眼前;
步入三星堆博物馆,件件文物映入眼帘,巴蜀文明穿越历史的长河走来,古今在这一刻交融;
古迹文物是历史的“发言人”,是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古迹文物,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国家古迹文物保护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方共谋划、聚合力,织密文物保护网,让古迹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2024年,彩票公益金投入1.06亿元用于国家古迹文物保护,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组织实施,主要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不含构筑物)实行集中连片保护。
走进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东麒麟巷华宅,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消失不见,古色古香的门窗焕然一新,86岁老人华行正坐在家门口的椅子前喝茶,“这次修缮解决了漏雨、潮湿、门窗关不上等问题。现在住这里,干净整洁又安全,比以前舒服多了。”
华行老人提及的“修缮”工程,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姑苏区整县推进项目”建设的成果之一。华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整体布局进落分明,建筑构造的挑承转折,节点细部精巧灵动,无不展示了古代苏州匠人的精湛营造技艺。但由于长期居住使用,近年来建筑相继出现诸多问题,整改修缮迫在眉睫。
幸运的是,姑苏区2024年成功入选“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首批试点区域,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5000万元,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辐射古城全域,开展文物资源系统调查、文物建筑保护重点修缮、文物建筑保养维护、文物建筑消防应急能力提升、传统营造技艺培育等数十项工作。
“改头换面”的不止华行老人的家,坐落于姑苏区白塔西路的吴廷琛故居也是如此。这所故居始建于清代,曾是集会元、状元于一身的吴廷琛的居所,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在历史的打磨下斑驳凋落。
有了以福彩公益金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彩票公益金资助,修缮工程于2024年启动,通过砖雕门楼修复、脊饰堆塑制作、天井庭院铺装等工作,还原了状元宅邸的神韵。
除此之外,新中国著名电影《早春二月》的取景地吴宅花园,也对照历史影像,对花园内的亭、台、廊、榭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缮和恢复,今后将作为沧浪实验小学校史馆,重焕光彩;苏州“苏外合资企业”元宁公所则采用广漆透纹法进行维护修缮,以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历史信息,今后将与轩云堂国医馆携手,让千年中医智慧与古建雅韵交相辉映。
在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姑苏的古迹文物得以保护与传承,一处处焕发新生的古建筑就像姑苏的文化脉络,藏着以点串线、以线成面、以面连片、辐射全域的文物建筑保护传承新格局。
远在姑苏300公里外的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境内的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推动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于守护徽州文化传统、重塑徽州历史底蕴意义重大。
2024年10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歙县整县推进项目”获批,专门用于补助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预计将完成800余处未定级文物建筑的修缮,截至2025年4月底,已完成35处文物建筑修缮工作。
霞坑镇里方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在当地村民心中,宗祠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供奉祖先、凝聚宗族的空间,更是传承家风、彰显荣耀的精神寄托。目前,里方村6处宗祠均被纳入修缮计划有序推进。
走近胡家宗祠,工人将黛瓦小心翼翼地通过绳索运送到屋顶,上方的师傅则小心翼翼地将破损瓦片从屋脊上取下,换上完好无损的瓦片。村民胡振兴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修缮一新的祠堂,“祠堂亮亮堂堂,象征着我们做人也要像老祖宗一样亮堂。”除宗祠外,共有52栋明清以来的民居、亭台被纳入试点项目予以修缮。
姑苏和歙县的例子证明,古迹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以文物修缮为基础,带动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和城乡风貌品质完善,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周边居民而言,提升的不止是生活环境,也是收入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为文物保护利用、为乡村振兴发展、为城市文化传承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