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交通】
专栏 | 读懂交通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城市的生长,书写于不断刷新的天际线,跃动于纵横交错的道路脉络,更凝聚于焕发新生的街巷烟火。读懂一座城市,从城市交通史读起。交通如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或如公路的粗犷豪雄,铁路的坚稳韧长,水运的秀美温情……
流淌千年的锡澄运河
曾名江阴运河、五泻河
自北宋皇祐年间葛闳疏浚起
便以水波为笔
书写着江南的繁盛
锡澄运河北入长江,南达太湖,明朝天顺年间,它已是贯通大江南北的黄金水道,39公里的河道南接太湖、北入长江,串联起江阴、无锡的烟火与商机。
江阴境内长23.8公里,为太湖水系澄锡虞地区主要通江引排河道之一,也是江阴地区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流经澄江、南闸、月城、青阳等镇街,横向支流东有东横河、应天河、冯泾河、青祝河等,西有西横河、黄昌河、环山河等,沟通澄西诸河。
明朝嘉靖年间的锡澄运河
锡澄运河古时是“漕船来往之经途”,自宋代至明清,锡澄运河曾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漕运航道,史称“运河”“漕河”或“泾河”,因通达于无锡与江阴两地,简称为“锡澄运河”。
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载:“江阴南挹太湖,北绕扬子江。太湖之水由无锡入于运河,运河之水自五泻堰入者,达于泾河,出夏港而入江。”这条贯穿江阴大地的古老河道,见证了江南水乡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连接太湖与长江的黄金水道,更是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文化血脉。
锡澄运河上的江阴西门洋桥
从1954年的87万吨货运量,到1985年激增至1990万吨,再到2023年锡澄运河船舶通过量和货物通过量分别达到1.74亿吨、8498万吨,通过船舶19.18万艘,船舶平均吨位达908吨。
大跨越背后是它作为江苏南北交通干线的硬核实力,20世纪80年代,已有上海、浙江等12个省市的运输船舶通过,也是江阴、无锡、常熟等地抗早排捞的主要河道。
岁月为运河镌刻沧桑
也见证着它的新生蜕变
无锡解放后
一场场疏浚整治接续展开
1952年裁弯取直让河道更畅,1975年直立式驳岸守护碧水安澜,1986年以五级航道标准开启系统升级,“七五”“八五”期间千万资金注入,让南闸、月城等航段旧貌换新。
1999年,获评“江苏省文明航道”;
2005年,航道标准达五至六级,50-300吨级船舶可畅行其间;
2015年,全线完成整治,实现“三级航道”的华丽跃升,黄昌河以北段化身景观河道,在时代浪潮中实现“功成身退”的温柔转型。
目前,锡澄运河在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中被提升为二级航道的规划标准,并启动相关前期工作。
如今的锡澄运河,既是江苏省“水运江苏”二级航道网的重要一员,仍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是流淌的文化遗产,将千年故事融入碧波。主河道自月城、南闸分流,改道新夏港河汇入长江,旧航道的涟漪里藏着过往的繁华,新航道的船笛声奏响未来的乐章,在“交通动脉”与“文化纽带”的双重使命中,继续书写属于江南的水韵传奇。
策划:局宣教处
来源:无锡市交通志、暨阳纪事
编辑:陆希
审核、发布:丁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