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凉山州立足“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品牌,构建“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红色为脉”融合体系,全力建设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将省委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
三大禀赋:
筑牢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根基
天赋山水,生态资源成“吸睛点”。
凉山州以垂直气候带为核心的自然资源,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吸引力。螺髻山的“九十九里温泉瀑布”采用“生态康养+山地探险”模式;泸沽湖凭借“高原明珠”的美誉,将湖光山色与摩梭文化相结合,打造“环湖旅拍+民俗体验”产品。此外,金沙江大峡谷、邛海湿地等地质奇观,通过“生态观光+科研研学”模式,吸引科普团队与摄影爱好者,成为“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全域全时旅游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冶勒自然保护区的高原草甸、雷波龙头山大断崖等,让“全域旅游”不再是一句空话,“五彩凉山·夏季清凉”的牌子越擦越亮。
人文底蕴,民族瑰宝变“聚宝盆”。
凉山州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历史+民族+非遗”等多元文旅场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遗迹,串联起“丝路探秘”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建昌古城经过有机更新,成为“旅拍+文创+民宿”聚集地;会理古城凭借“九宫八卦”格局,开发了“古城研学+红色记忆”产品。此外,民族节庆与非遗资源更是文旅引流的关键:彝族火把节通过“节庆+演艺+消费”模式,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藏族赛马文化节、傈僳族刀杆节等,形成“月月有节庆”的文旅IP,增强游客参与感。500余处非遗里,20项国家级非遗成了“香饽饽”——毕摩文化展演成景区标配,彝族服饰成旅拍爆款,布拖绣娘的彝绣通过电商卖到国外,既传承了文化,又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活力。
红色基因,长征故事成“活教材”。
凉山州拥有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红军长征过凉山,历时28天,贯穿凉山全境,其间发生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4个国家级红色景区的活化开发,“彝海结盟”遗址成功开发AR重现历史场景。同时,“会理会议”旧址还打造了“红军村”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互动中感悟长征精神。这些红色景观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通过形成“红色+生态+民族”融合范式拓展文旅边界,如皎平渡景区串联金沙江峡谷风光,冕宁红色线路结合彝族村寨体验,红色血脉越传越活。
五维成效:
文旅融合成凉山发展“新引擎”
腰包更鼓了,文旅成经济“顶梁柱”。
如今,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凉山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凉山州积极打造“夏季清凉”“冬季暖阳”文旅季系列活动,以“12+N”的方式举办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接续举办了50余个各类主题文旅活动,该年接待游客6208.3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1.75亿元,同比增长20.1%。值得一提的是,仅火把月期间(2024年7月19日至8月19日),全州就接待游客1357.7万人次、同比增长31.95%,实现旅游收入118.39亿元、同比增长44.18%。全年共签约46个文旅项目,总投资额达286.63亿元。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名气更大了,全季品牌“走出去”。
依托“四季有节会、全域皆风景”的资源禀赋,凉山打造了“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两大IP,形成覆盖全年的旅游产品体系。推出5条精品线路串联76个A级景区,泸沽湖、螺髻山景区创5A工作有序推进。游客从“路过”变“住下”,旅游附加值越来越高。如今,不仅国内游客爱来,连外国朋友都知道凉山的美,“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名头越来越响。
路更好走了,“快进慢游”成现实。
雅西高速、成昆铁路复线让凉山不再偏远。成都到西昌3小时直达,预计2028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在凉山,村里的路、景区的道,都越来越好,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景区管理让游客出行更方便。2024年,全州新增1.3万张文旅床位,80%的景区能“刷脸”入园,体验感越来越棒。
文化更活了,遗产成“流量密码”。
凉山州将火把节打造成为“文旅超级IP”,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案例”。歌舞剧《彝红》《听见索玛》等文艺精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彝族文化。喜德漆器、布拖银饰传习基地成了“网红点”,“凉山手作”整合20项国家级非遗,走到哪儿都受欢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会理段的16个“红军村”,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心更近了,文旅成“团结纽带”。
文旅产业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通过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计划,举办四川省第九届民族艺术节等活动,实现了21个市(州)、83个民族乡、4个民族自治县、5所高等院校的广泛参与,惠及各族群众400余万人。
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西昌大石板古村、昭觉谷克德湿地等项目带动2.3万农户实现增收。AR复原“彝海结盟”“航天+研学”每年吸引10万青少年参与,各族群众在文旅里越走越近,像石榴籽一样抱得更紧。此外,凉山州还通过“文化+艺术”浸润活动,常态化举办高品质文艺活动,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六大路径:
推动凉山文旅融合纵深发展
提档升级,打好基础规划与基建“双提升”。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实施“文旅强县”创建工程,将文旅产业发展纳入各县(市)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建立文旅专家智库,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凉山文旅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设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导游、酒店管理、景区运营等专业技能培训,为文旅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三是坚实政策保障,对文旅重点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与用地指标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完善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文旅场所应急管理体系,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制定分级响应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深挖底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博研学旅游发展,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二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文旅产业的文化内涵;三是通过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戏剧+旅游、音乐+旅游、电影+旅游”等模式,让游客感受凉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凝聚人心,民族团结“更紧密”。一是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为文旅产业发展凝聚强大合力;二是深入挖掘凉山彝、汉等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民族艺术展览。通过“打造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藏羌彝民族风情主题文旅风景道”等,全方位展示凉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游客来了能学彝绣、跳达体舞,在体验中懂文化、增感情,让凉山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丰富体验,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打造“彝海结盟”红色研学品牌,实施红色革命文物、遗迹集中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发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提档升级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创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体系。通过构建“红色+生态+民族”精品线路体系,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升级彝海、会理等红色景区。丰富红色旅游体验,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设置“红色+生态”“红色+民族”线路,如“重走长征路+采摘体验”“听结盟故事+住彝家民宿”,让红色旅游更有看头、更有玩头。
业态焕新,促进文旅产品供给创新。依托凉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和路线,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推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以及民族风情旅游线路等新业态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需求,提高文旅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扩大推广,传播服务“再升级”。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探索社会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开展多样化、直观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增强文化吸引力、感染力。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的讲解服务,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新媒体传播。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多种渠道,展示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拓展文旅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把凉山文旅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
从邛海的粼粼波光到泸沽湖的摩梭情歌,从“彝海结盟”的红色记忆到火把节的万家灯火,凉山文旅的故事,是风景的故事,更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故事,紧跟省委、州委的步伐,凉山必将以文旅融合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让“五彩凉山”的魅力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李建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