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绽华彩
赣南大地
章贡两江交汇处
历经千年的古城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赣江的波澜,浸润千年州府的沧桑;客家的茶香,萦绕围屋古墙的乡愁;长征的薪火,映照红土圣地的初心;古城的灯光,点亮江南宋城的夜色……
赣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文化为笔、以旅游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文旅融合的赣州答卷。
文化铸魂:厚植沃土,激发新声
赣州的文旅发展根植于其丰厚的文化土壤。这里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客家文化由此发祥并向四周传播。“江南宋城”的美誉承载着千年辉煌,赣州古城墙、福寿沟、郁孤台等历史遗迹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变迁。赣州作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正是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赣州独特的魅力。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旅游区叶坪革命旧址群、于都长征第一渡、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等地,成为亿万群众追寻初心、汲取力量的红色圣地。客家民居、客家民俗、客家语言、客家美食……在赣州随处可见,尤其是节假日,客家韵味更加浓厚,仅2025年春节期间就组织开展了400余场客家民俗活动,直播观看量达1265万人次,吸引游客约925.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82亿元。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成为来赣州必打卡的网红景区,身着汉服穿越千年宋朝、开城门表演等为游客创造别样的沉浸式体验,年接待游客量超1600万人次。
文艺精品硕果盈枝。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从中央歌剧院的舞台出发,用122场巡演丈量信仰的长度;贡江边,大型红色文旅史诗剧《长征第一渡》以523场演出迎接28万双凝视历史的眼睛。从问鼎“五个一工程”奖到实现江西省艺术节和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的“大满贯”,再到凭借动漫作品登陆央视,将赣州特色文化随动画镜头送进全国观众视野,赣州文艺精品实现了广泛传播。赣州文艺正多维度绽放光彩:既有《叩响》的哲思、《长征组歌》的豪迈、《从瑞金出发》的厚重,也不乏实力的见证——第28届“星光奖”、第34届“飞天奖”提名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文化事业迎来繁荣发展。市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常态化开展音乐沙龙、读书会、美术展、书法展,成为360余万人次温暖相遇的文化港湾;148个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编织的诗意栖居地,构建起赣州城区15分钟文化圈;4571个公共文化场所,成为1.5万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赣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用“优秀”等次的复核答卷,让文化惠民的阳光普照城乡。
精神内核坚实而强大,赣州城市文明与城市品牌同频共振。赣州不仅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还“好人好事”频现、“文明微瞬间”温暖全网,刻在骨子里的优秀品质不断蔓延,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标识。
多维焕新:创新传承,历久弥新
7月25日晚,赣州阳明路标准钟夜市街正式开街。久违的热闹场景点燃沉寂多年的老街巷与老地标。熟悉的烟火气与升腾的活力在此交相辉映,奏响老城新曲。
阳明路,这条赣州老城区保存完好的骑楼特色风情街,与曾作为城市最高建筑和报时中心的标准钟,承载着几代赣州人厚重的记忆与乡愁。当历史老街重披霓裳、华灯再放,一亮相便迅速“出圈”爆红,成为当下赣州万众瞩目的焦点。据统计,开街首日便吸引了超过3.5万名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
文化传承是夜市街的灵魂。作为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明路标准钟夜市街与附近的姚衙前、灶儿巷等景点联动,将文化基因深度植入夜间经济模式,让夜市街成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成为展示城市底蕴的新“名片”。
无独有偶。会昌戏剧小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街区的肌理与风貌,同时巧妙注入了戏剧的灵魂。昔日的老建筑变身为各具特色的剧场、工坊、学院和文创空间。小镇围绕“看戏、学戏、演戏、出戏”四大业态,构建起一个“戏剧+”产业集群。自2024年1月开业以来,会昌戏剧小镇已成功举办三届戏剧季,邀请国际顶尖剧团演出剧目90多部1000余场,举办文化交流活动200多场次。
细数赣州文旅发展,焕新添彩的鲜活案例俯拾皆是。赣坊1969的老厂房里,文创与历史碰撞出新的火花;南康家居小镇的生产线旁,工业旅游正书写着“赣州智造”的文旅篇章。从江南宋城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到半江霞民宿的甲级认证,赣州用多元化的旅游场景,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安远三百山的云海蒸腾处,升起赣州第二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地标,成为赣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的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38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些闪光的头衔,勾勒出赣州文旅的黄金版图。
让文旅“焕新”,本身就是对文化根脉的另一种守护与传承。在赣州,三年全省文物保护考核第一的成绩单背后,是2.32亿元资金守护的157处文化记忆,是《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构筑的法治屏障。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灯光下,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陈诉说着红色传奇;26家博物馆纪念馆的200余个展览,在1400多场活动中让近千万人次与历史对话。
当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跻身联合国人类非遗殿堂,当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文脉守护持续深化,赣州的非遗保护早已突破地域边界,为文化传承搭建起广阔平台。从中国客家非遗大会的鼓点余韵,到“来赣州过客家年”的灯笼,已四载照亮新春的夜。赣州总以灵动活动为媒,唤醒非遗的生命力。这一切,共同勾勒出从严谨保护到创新发展的清晰路径,让厚重的文化古韵焕发出时代新生,成为赣州文化自信最生动的实践。
业态融合:活动引流,融合耕耘
在赣州,5000万元文旅商贸消费券点燃的,是一场场促消费活动的烟火气。“唱游赣州”38场音乐会,线上收获6.5亿次流量关注,线下迎来八方歌迷的热忱奔赴。邓紫棋演唱会上那杯免费的水,让“宠粉赣州”的标签传遍全国,众多明星演唱会接续定档赣州,赣州“鸟巢”星光璀璨,赣州文娱脉搏持续闪耀。
从“赣超”赛场4万名球迷齐唱《十送红军》点燃爱国情怀,再到球员罗罡一记“圆月弯刀”直接破门,众多短视频获央媒转发点赞。这些高光活动,正共同强力助推赣州文旅IP破圈崛起。
立足自身优势,以“线”聚能点燃全域旅游热度。赣州的City Walk线路巧妙串联起博物馆的厚重、方特的欢乐与海洋世界的神奇,“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赣南客家非遗主题之旅列入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江西“天下客家一家亲”之旅、赣南农耕精品研学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赣州正以丰富多元的业态,精心编织出一幅文旅深度融合的崭新图景。
文化新业态蓬勃兴起,优质文化企业跻身上市行列。全市累计500余项客家非遗与旅游景区、乡村振兴、酒店民宿等业态深度融合,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体验做擂茶、磨豆腐、打糍粑等客家生活,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南酸枣糕、客家米酒、客家油茶等近百个与客家文化相关产业,预估市值达36亿元,非遗老手艺变成了致富新产业。工匠精神在南康传承不息,天键电声成功登陆深交所,清脆的钟声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荣耀,更是文化企业蓬勃成长、产业实力整体跃升的生动见证。
2024年,赣州位列全国“网红城市”潜力榜第19位;至2025年,其热度持续攀升,不仅在中秋国庆假期跻身同程国内“黑马”目的地前五,携程平台上的预订单量也同比增长了70%;同年春节,外地深度游客量排名全国第21位。耀眼的排名与增速背后,是更具象的生动图景:郁孤台街区单日20万客流的涌动,香港学子踏上研学之旅的好奇,以及百位达人镜头里累计7.5亿次播放所讲述的赣州精彩故事……
赣州,这座镌刻着“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胜地”等多重印记的城市,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奏响“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奋进乐章。当赣江的晨雾再次升起,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向世界发出邀约:在这里,见证赣州文旅的无限可能。
来源:赣南红客户端
作者:记者钟雅欢
编辑:宋亚丽 编校:熊小勤
值班主任:明心武 谢东宸
编 审: 邓海明 肖明海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只为送上最新消息求亲们随手

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