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云和行:8月27日,第三天
作者:陈益林 摄影:陈益林
陈家铺村(此图取自网络)
曾兄老家江西赣南,但爱研究探寻,对松阳的旅游景点,比我与二胡这两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还要“门儿清”。他提议上午到松阳陈家铺村走一走,看一看。
陈家铺?恕我孤陋寡闻,真是闻所未闻。但我们相信曾兄的眼力和识见,他说上哪,咱就跟着去哪吧。
山路弯弯,一路见有下包点、西坑等村,9点钟到达陈家铺村口。
陈家铺村(此图取自网络)
真是深山藏秘境哪。陈家铺自元朝立村,高高低低,里里外外那么多的古宅老屋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端的不易。我不由地又想到自己的故乡下陈村,立村后唐,村史上千年,古宅呀,老树呀,古井呀,老街呀,什么也没留下,“历史文化名村”,缺少了文化,历史再长也没啥意义。
新时代,古村蝶变,旧貌变新颜。一帮别出心裁的智巧之士,将陈家铺村打造成了令人悠然神往的网红村。深山书屋——先锋书店、连片古貌新颜的精致民宿,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翠竹掩映的慕云间民宿,地势高峻,视野开阔。观景阁餐厅前,两位妙龄少女正坐在露台上用早餐,显然她们昨晚在此民宿一夜好梦。佳景美人两相欢,真是山间绝配。在我偷拍之前,曾兄竟早已掠艳数帧。
先锋书屋(此图取自网络)
山间先锋书店之名,引起我们的好奇。但沿指示标牌走,就是找不到,二胡、曾兄已放弃,我心犹不甘,沿他们走过的路多往前走了几步,结果被我逮了正着。
书店里人不少,真是珍宝在山人争觅呀。书店布局高低有层次,内外有讲究,集浪漫、雅致、奇巧、温馨于一体。
我们终究是过路之客,行迹匆匆,对陈家铺,观其大略后即返村口。发现一辆白色小车挡住我们的大奔车出口,曾兄启车挪移,二胡打电话找车主,花了九牛二之力,才将大奔挪出困境。车主是个年轻女性,来了竟无一句道歉,只说车上留了电话。
无诗不成行,走一处,写一诗或多首诗,已成习惯。为陈家铺村来上一首:
我姓陈,但此地不是我的铺
我是过客,却也期待
下一回携妻到此来一场民宿
两个妙龄少女
在“慕云间”观景平台用早餐
我们用她俩的秀色当作茶饮
我们请一对恋人
帮我们拍四人合影
热心而专业的小伙子
难怪身边佳影依人
不少人止步于一家餐饮店门口
找不到网红“先锋书店”
我试着再往前跨出几步
多几步就闻到深山岙里的书香扑面
大力汉曾兄
10点半出陈家铺村。二胡、曾兄都已游览过云和梯田,听我说起还没去过,曾兄特意为我出松阳到云和一拐。
12点15分在象溪镇路边小炒店吃中饭,点了些番薯叶、小溪鱼、回锅肉雪菜青豆之类,喝了瓶燕京黑啤,然后继续上路。听二胡说仙宫湖景区很不错,1点钟车子拐到云和仙宫湖景区。
我们到达的是仙宫湖景区的石塘镇长汀村。湖景显然按海景打造,人造沙滩酷肖海滩,由高到低延伸入水。
仙宫湖
气温完全是盛夏景象,这么热的天,除了我们三老不一少,不要说人,连只鸟都见不到。湖上泊着数只乌篷船,十分入画。我顾不得热,利用穿着皮凉鞋之便,走进沙滩,䠀入水中,找准角度,拍了多张水天轻舟图。
1点45分,我们来到云和梯田中的“九曲云环”景区。为找入口费了不少时间。
云和梯田
终于见到了思慕已久的云和梯田。云和梯田的最佳观赏季节应该是春水满田或稻谷金黄之时。但就是像现在这种初秋如盛夏的时日,云和梯田也有着她特有的风姿与魅力。
场域的宽阔,高低的山势,田埂自然迂曲的迷人线条,满畈碧绿的稻田,吸引着我们摸高爬低,尽情领略其间的自然生趣与人力伟功。
九曲云环
3点半离开云和梯田,踏上归程。为云和梯田赋诗一首:
白云之下,弯弯曲曲,上上下下
寻寻觅觅,车子不得其门而入
烈日中,我们奔着云和梯田而来
九曲云环是云和梯田中的一隅
摸索中,车轮找到正确指向
脚步在海拔800多米的制高点下切
泉流的声音与鸭子的鸣叫牵引
田间地头,禾稻正扬花结穗
来得不是最好的季节
春播时亮晃晃的水面
收割时金灿灿的稻田
是云和梯田颜值评分最高点
虽值初秋,高度在,曲线在
梯田风韵依然在线
相形于以前见过的不少梯田
九曲云环的仪态让人一见倾心
高低巨大的落差
突兀山地峥嵘崚嶒的威仪
沟畔渠边趴卧的巨石
凝固千古霹雳的回声
田塍极尽崎岖迂曲之能事
就着岗峦体势随物赋形
全无整容过度的造作生硬
山谷,巨人的怀抱拥揽稼穑身影
曾兄夫妇在他们住宅小区“玫瑰星城”南门对面的“牛姐饭店”犒劳我们丰盛的晚餐,
曾兄特意拿上兰花瓷美酒供我一醉。
过马路入饭店之际,西边的几朵彩霞绮艳不可方物,我立马拍下以志美好时日。
为期三天的松阳、云和之行接近尾声,尽管行程与曾兄原先设定的攻略有一些出入,但
这种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随物赋形”式旅游,更是自由随性,舒心畅意。
附:推介陈家铺之网文一篇
悬崖古村的蝶变:松阳陈家铺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你有没有期待过这样的一种日子:一把小椅,一本书,推窗见美景,低头闻花香,彷佛活在云上,睡在梦里。松阳陈家铺村,就能给你这种“文艺范儿”十足的生活。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的陈家铺,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落坐落在三座绵延的山冈上,海拔约850米,岩石构造的山崖,被梯田、竹林、古树、山峦簇拥着,崖居式的结构让这里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因为地处山谷,与外界隔绝,也让这里有了一年四季独特的云雾缭绕的自然奇景。
陈家铺先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和岩石结构,沿着山崖、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一座座石头搭建而起的平台托起房屋,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壮观的阶梯式传统村落,以自然体现出村落的恢弘气势,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陈家铺村传统文化积淀丰厚,保留着祠堂、香火堂、社庙、古民居、古店铺、古道、驿站等40余幢传统建筑。整个村落街巷体系也保留完整,两条古驿道穿村而过,古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木板屋等,种类繁多,造型精美,结构合理。
但是因为陈家铺山高路远,这里多年前还无人问津。作为“整乡搬迁,下山脱贫”的对象,村民们曾陆续“下山脱贫”,住进了县城周边的安置小区,还有一些村民离乡谋生,山上越来越多的房屋、山林、田地处于闲置状态。
2014年11月26日,陈家铺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后,四都乡则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口,走上了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四都乡通过对乡村内传统民居等闲置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文化创意、电商经济、影视创作、美食美学研究等新业态,保留中国传统村落风貌文脉的同时,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全乡累计吸引各类工商资本投资3.8亿元,本乡村民投资3200万元,目前已有200余名返乡村民、80余名新乡贤回归乡村,深度参与乡村建设。累计接待参观游客210余万人次,总营业额达2.1亿元,带动农民年均增收3000元。
从下山脱贫到上山致富,曾经阻断交通的绵延群山,如今在现代人眼中成为了绿色的宝藏。今日陈家铺村“回流”的热闹景象,不仅与松阳县保护传统村落的努力息息相关,也离不开乡贤们的探索。他们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拥抱绿水青山,不断开拓新产业、创新新业态。
独辟蹊径的先锋平民书局
陈家铺的“80后”党支部书记鲍朝火看准时机、抓住机遇,顺应国家乡村复兴战略,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改变村子的现状。南京先锋书率先向陈家铺村抛出了橄榄枝,打算在村里开一家先锋书店的分店——平民书局。
先锋书店创立于1996年,曾多次入选国际媒体世界最美书店,拥有众多的忠实客户,近年来,出于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企业品牌创新的目的,不断投入了多个乡村图书馆的建设。
2016年5月19日,先锋陈家铺平民书局在陈家铺村民礼堂签约启动,2018年6月中旬,先锋书店平民书店对外开放,被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评为2018“年度最美书店”。书店开放后吸引了大量来自浙江及全国各地有乡村情怀的游客,沉寂多年的空心村陈家铺重新焕发了活力。
先锋陈家铺书店平民书局的前身是50多年前村里修建的村民礼堂,书店的改造方案保留了原二层木结构大空间的格局,通过增加高窗和局部扩建的方式增强其公共开放性。建筑西南向的台地上增加了3米见方的体量,作为书店的休憩和观景平台,可以一览村内的山峦风光。
建筑墙体和屋顶交接处留出60cm高的采光带,光带在建筑四周贯通,透明的玻璃强调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的联系,表现了内部空间的木结构肌理,四坡瓦屋顶变得轻盈起来,原本封闭厚重的村民礼堂有了开放的时尚气息。
先锋平民书局二层木屋架大空间下面是三个不同的楼梯台阶引导的三条竖向动线,主入口正对通高走廊,走廊尽头是阶梯状的阅读空间,面对峡谷的外墙新开了落地景窗。窗外,是不尽的梯田、竹林、古树、山峦。
大台阶是书局分享交流的场所,作家阿乙、诗人余秀华、韩东等都曾经在这里和游客村民分享他们的故事。而从楼下堆满书籍的书架隔间到楼上纯净的“冥想”空间,一步之隔的空中阁楼则是书局最具仪式感的核心场所。
基于松阳乡村本土特色,书店设置了松阳文化专区,配置了关于松阳特色的乡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保护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江南秘境笔记本、明信片、方言徽章、手绘地图等包含松阳元素的系列文创产品。
书店自对外开放以来,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每天要接待数百名来自远方的客人,更有以万计的收入,为已经空心化的陈家铺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陈家铺以书局为窗口,为游客和村民带来了公共文化的知识分享空间,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山村,不一样的自然,以及不一样的世界,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去感受乡村生活,参与乡村振兴,让更多的艺术家和年轻人回归乡村。
别具特色的民宿飞鸟集
在书店吸引了不少游客以后,旅行达人蕾拉小姐的私旅民宿飞茑集也落地陈家铺。飞蔦集邀请了2017美国Architizer A+Award评委会奖获得者孟凡浩担纲总设计师,在设计上保留了原来的夯土墙风貌,与当地自然生态和谐共处,融入村庄,低调内敛,品质感恰到好处。
「飞蔦集」宛如声音和风光的收纳空间,将陈家铺的山与水,虫与鸟,云与月尽收囊中。一期是两栋夯土老房,土墙被保留,内部则做了现代化的改造。
老房整体被抬高,再分割为上下两层。最终设计出四间客房,各自拥有60-7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每一间都是绝佳的观景位。床上、沙发上、茶歇处、浴缸……人可以坐下的地方,四望风光一定最好。
客房的设计与选材都很用心,墙面毛石、夯土与水泥的参差对比,既不脱乡野的天然质朴,又带有现代的时尚触觉,房顶上的木条饰面,卫浴空间的木格栅,平添温柔的气息。
最特别的是二楼的悬挑玻璃茶室,三面270度全玻璃设计,视野无敌,因直面深谷,私密性也很好。坐在茶室里,如同飞鸟在林中,周遭都是绿树青山。
近村落的一栋,设计了两间LOFT。一楼是客厅,临窗的榻榻米可以坐着喝茶,大大的四人餐桌可以吃饭,也可以临时处理公务,迷你吧台,可以为家人准备简单的点心餐食。二楼是卧室,带有浴缸,和一张看得见风景的舒适大床。
飞鸟集虽然处在村落中,但动线上又与村庄有一定的隔离,确保入住客人的私密性。绝大部分客房临于层层梯田之上,透过大落地玻璃,晴时看远山叠翠,阴时看云海翻滚。
民宿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自然环境和文脉,也符合现代化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空间,实现了“新与旧、重与轻、实与虚”的对立统一,又兼具体验感和舒适性,吸引了不少游客。
引领乡村度假的云夕度假村
2018年,松阳在“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的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山区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位于陈家铺村口的云夕MO+共享度假空间是云夕和松阳县、乡、村三级政府合作探索重拾乡村活力,探索具有松阳特色的山区国际化发展之路的精品示范项目,是松阳“山区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探索村集体和企业合作、可持续运营的样板。
云夕MO+,巧妙利用地形高差,结合坡地景观一气呵成,伫立在陈家铺村头。
四都山区过去一直有采集山棕丝搓棕绳的传统,棕丝编织的蓑衣仍然在一些上年纪的村民中被广泛使用,方便下雨时下地干农活抢种抢收。探索并弘扬传统手工技艺是云夕的设计传统。棕绳,成为云夕MO+延续在地文脉的有效手段,穿着蓑衣的“野奢高定版建筑立面”由村里大妈采用当地棕绳手工编织而成,建筑以四都的材质、陈家铺的手艺、当代的语汇融入自然。
云夕MO+共有客房17间,包括双卧山景联排别墅、三卧山景联排别墅、三卧山景独栋别墅、联排庭院单间、共享四人间等五种类型的轻奢度假空间。其中高低床的四人间,满足年轻创业创意团队乡村团建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客房延用始于云夕小熊堡的经典地台格局,水磨石白水泥等自然质朴的材质在地面和墙面之间形成统一连续的界面,席地而卧的慵懒氛围,营造了独特纯粹的度假空间。
隐秘的棕绳立面包裹半户外阳台,面向风景如画的山谷行程天然的景框。阳台上惬意的藤编吊篮,庭院里浪漫的半露天温泉泡池,触摸古村和山林的脉动,带来脱离日常却融合自然的体验。
陈家铺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间的理念在于共享,35m×11.8m棕绳包裹的公共空间使用面积远超一般民宿项目,村口穿蓑衣的房子既用作民宿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也是村里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这对于节假日人满为患的陈家铺村尤为重要。
共享的理念还体现在项目中设置的共享厨房和洗衣房等公共空间。共享洗衣房提供了良好的自助清洗衣物的设备和条件,方便客人短期居住使用。共享厨房里,客人可以到附近采摘购买新鲜蔬菜食品,以及茶熏火腿、松阳香肠、古法红糖、四都萝卜等在地食材,在共享厨房自己动手展示厨艺、交流乡村体验,调节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云夕MO+共享度假空间的业态和特色还包括以松阳当地特色手工艺为主,融合新的设计理念,打造以棕丝为代表,融合竹编、草编、藤编等技艺的乡村手工艺体验和展陈空间。
此外,这里还会定期举办农夫市集和乡村拍卖会,不定期举办在地民俗活动和音乐分享会,满足游客的复合需求。
云夕MO+共享度假空间打造出精品咖啡+泛文化生态社交+度假办公+在地文化交流体验一体的度假办公新模式,在度假和工作的平衡中探索和发现乡村之美。
在云夕摩加小住几日,不论是休憩放空还是思想碰撞,对于开始选择在乡村环境中短期度假办公的都市精英群体,这里都充满了诱惑力。
陈家铺村适应时代的变化,利用书店、民宿、度假空间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结合起立,建构初一个具有“文艺范儿”的新农村,打造了别具一格的诗画意境,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城乡文化生活对流与融合,改变了村民过去靠山吃山,收入微薄的状况。现在游客多了,村民的就业岗位和收益增多,年轻人也回来了,陈家铺渐渐恢复了活力。
陈家铺乡村振兴的经验也表明,业态的外化动力和乡村在地人文通过设计美学的链接,能够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乡村发展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