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您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各大热门旅游城市还在为拥挤的人潮发愁时,那些以往不太起眼的县域小城,却悄悄成了游客们的“心头好”。
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广西柳州的螺蛳粉街、山东淄博的烧烤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就连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安徽的宏村这些乡村古镇,也跟着火了一把。
为啥大家突然爱上了这些“小众地”?咱们不妨好好唠唠。
县域小城凭啥逆袭?这几个优势很关键
现在去传统热门城市旅游,体验感真的有点打折扣。
就拿节假日来说,热门景点里全是人,想拍张照片都得排队,更别说好好欣赏风景了。
交通也不方便,车票难买不说,景区周边的酒店价格更是涨得离谱,住一晚说不定就得花掉小半个月的工资。
相比之下,县域小城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不用把时间浪费在排队上,能慢悠悠地逛逛古镇的石板路,看看山间的晨雾,感受一下“返璞归真”的松弛感。
而且消费也低,就算节假日价格有点上涨,整体还是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围内。
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舒适的体验,谁能不心动呢?
除了性价比高,现在游客的需求也在悄悄变化。
尤其是Z世代的年轻人,他们可不满足于只是打卡几个知名景点,更想体验当地的生活,感受那种浓浓的烟火气。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也帮了大忙,把县域小城的特色全展现出来了。
街头的小吃、非遗手作、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这些以前不被注意的细节,现在都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
年轻人喜欢在小城走街串巷,尝尝当地的美食,和店主聊聊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他们觉得更有归属感,也能暂时抛开工作的压力,享受一下慢节奏的生活。
当然,县域小城能接住这么多游客,自身的“硬件”和“软件”也得跟得上。
这几年,很多小城在交通上花了不少功夫,中小机场越来越多,高铁也覆盖得更广,去这些地方越来越方便了。
住宿条件也提升了,星级酒店、连锁民宿都有了,不用担心没地方住。

在服务方面,小城也开始主动“吆喝”了,不再等着游客自己来,而是通过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宣传自己,还推出了文旅局长代言、特色节庆活动等,把大家的兴趣都勾起来了。
小众旅游要想长久火,这些问题得解决
不过,咱们也得看到,虽然现在县域旅游挺热闹,但背后还是有不少问题。
全国那么多县域,真正能“出圈”的没几个,很多地方其实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就是没人知道。

而且有些地方开发得不太好,要么搞一些同质化的项目,比如到处都是差不多的仿古古镇、小吃街,让人看了就觉得没意思;要么就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停车场不够、卫生间太少,游客来了体验不好。
还有服务方面,有些从业者不太专业,卫生、接待等方面都有不足,影响了游客的好感。
那怎么才能让这些小众旅游地一直火下去呢?首先得在管理上多下功夫,利用科技手段搭建智慧旅游平台,让游客从预约到游玩再到反馈,整个流程都更顺畅。
然后要深挖当地的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IP,比如把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搞一些沉浸式的体验项目,让游客来了一次还想再来。
还要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定制化的产品,比如适合家庭的亲子线路、适合年轻人的徒步路线,配套好餐饮、住宿等服务,让大家来了能玩得开心、住得舒服。
县域旅游的崛起是个好事,不仅给游客多了一种选择,也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但要想走得长远,还得把基础打牢,解决好现在存在的问题。
希望这些小众旅游地能抓住机会,不断提升自己,让更多人发现它们的美,也让游客们有更多更好的旅游体验。
您今年国庆去了哪个小众旅游地?感觉怎么样呢?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