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 丁慎毅
据极目新闻综合报道,这个国庆假期,不少城市推出的“宠客”措施成了热议话题。陕西礼泉对外地车只纠违不罚款,昭陵景区免门票;吉林长白山对外地车首违不罚,发放文旅消费券;甘肃敦煌的停车场、公交全免费,机关食堂对外开放……这些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从前些年扬州等几个城市向游客开放政府停车场和食堂,浙江各城市在全国首推交通运输轻微违法行为“首错免罚”制度,这些宠游客的做法,正在全国各地星火燎原。这是城市治理在各地的进步。
但热闹背后,在社交媒体上,也有另一种声音。比如,今年“五一”假期首日,一地政府食堂一天接待超7000名游客,本地职工反而吃不上饭;一地免费停车位被游客车辆长时间占用,居民回家找不到地方停车。
看来,城市待客之道,不仅关乎如何迎接远方来客,更关乎如何对待日日生活于此的自家人。所以,不少网友表示,游客和本土居民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城市的门,如何开得既热情又合理?
扬州政府食堂已连续六年对游客开放,20多元就能吃到地道的淮扬菜。苏州统筹机关车位共享,节假日基本能满足游客停车需求。这些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成了制度。这种转变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从“管理”到“服务”,从“堵”到“疏”。对外地车辆“首违不罚”,体现的是执法温度;公共资源开放,展现的是城市胸怀。
但门开大了,如何确保不挤着自家人?公共资源有限,善意需要精细调配。就像家里来客,主人热情招待,但不能让自家人饿肚子。食堂排队过长、车位全天被占,问题不在“开门”,而在如何“开得好”。这就需要错峰安排、动态调节。比如,食堂可以工作日优先职工,节假日接待游客;免费停车可设时限,超时适当收费,让车位流动起来。
市民的感受,是城市温度的“地基”。
说起河南的胖东来,很多人感叹其服务贴心。但少有人知道,它首先“宠”的是员工。高薪酬、高尊重,员工有幸福感,才会把温暖传递给顾客。城市治理也是如此。如果市民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游客打扰,甚至产生“为什么牺牲的是我”的疑问,那么再好的“宠客”政策也会打折扣。
一座城市的友好,不仅写在旅游手册上,更藏在市民的眼神里。若本地摊主愿意多花两分钟给游客指路,居民主动推荐小众打卡点,这种发自内心的接纳,比任何官方政策都更打动人心。但这份善意,需要城市先对市民“够意思”。市民若能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比如周边环境改善、就业机会增多、社区配套升级,他们自然会成为城市的“代言人”,对游客“够意思”。
从“政府宠客”到“全民共宠”,才能行稳致远。
长效的待客之道,不能只靠政府单方面投入,更要激发市民的参与感。有的城市开始尝试“城市友好大使”奖励,鼓励市民助人为乐;有的社区组织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引导服务。这些做法让“宠客”从政府行为变成社会风尚。
城市发展,既要流量,更要“留量”;既要游客点赞,也要市民认同。一时的“网红”可以靠营销,长久的“口碑”却要靠实实在在的治理智慧。当一座城市既能善待远方客,又能温暖自家人,它便真正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钥匙。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治理温度与人文关怀的较量。那些能在“宠客”与“宠民”间找到平衡的城市,终将赢得游客的赞叹,更赢得市民的真心。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