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北京研学之旅的第三天。清晨六点半,我刚推开房门,走廊另一头就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几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跟我讲起昨天夜里的趣事与小烦恼。
“张老师,昨天联谊会讲完鬼故事,郭岩溪回去后吓得不敢睡觉,还哭着给妈妈打电话呢!”陈沐晨捂着嘴笑,旁边的郭岩溪红着脸反驳“才没有呢,我就是想妈妈了”。高楚涵接着说:“我们房间进了一只蚊子,嗡嗡嗡的,像小飞机一样,我打了半天也没把它打死,差点没睡着!”我听着她们的话,忍不住笑了——孩子们的世界里,连蚊子都能变成“可怕的刺客”,倒也可爱。
不过大多孩子休息得还算不错,有几个精力旺盛的,凌晨三四点就醒了。“我们洗漱完想扎头发,可生活老师还没开门,只能坐在走廊里等。”一个女生小声说,然后她拉了拉我的衣角:“张老师,你能帮我们梳辫子吗?”
我吓了一跳,连忙摆手。上一次给人梳辫子,还是四十年前给妹妹梳——那时我笨手笨脚,把妹妹的头发扯得生疼,她哭着跑去向母亲告状,我差点挨了顿揍,从此再也没碰过梳子。现在的孩子金贵,我可不敢逞强,万一弄疼她们,“友谊”的小船只怕说翻就翻了。“还是等梁老师她们来吧,我这手艺可不行。”我笑着婉拒,孩子们也没纠缠,乖乖地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等待。
七点半,导游梁老师率先打开房门,其他老师也陆续赶来。女孩子们立刻围上去,有的要扎麻花辫,有的想要丸子头,老师们耐心地帮她们梳理,指尖翻飞间,一个个精致的发型就做好了。我趁机去601房间查看——敲门后,李之尧揉着眼睛开门,原来他们昨天联欢会结束得晚,今天起得有点迟,此刻才刚洗漱完。房间里,最稳重的苏啟程已经收拾妥帖,正坐在床边整理书包;而最跳脱的徐紫然还赖在床上,被子裹得像个粽子,嘴里念叨着“再睡五分钟”。
回到自己房间,陈羿正依照惯例坐在床头晨读,手里捧着一本英语书,全神贯注;周仪楷早就起来了,却没刷牙洗脸,反而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一会儿摸一下行李箱,一会儿翻一下背包,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我催着他们赶紧收拾,眼角瞥见窗外——天空阴沉沉的,风里带着几分凉意,看样子今天要下雨。这对我们来说倒是好事,想起昨天那火辣辣的烈日,晒得人头晕眼花,至今还心有余悸。
八点整,我们到楼下食堂吃早餐。路过停车场时,看到几辆大巴车停在路旁,车上坐满了年轻人。我没太在意,直到梁老师走过来感叹:“这些应该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要去企业报到了,马上就要正式步入社会啦。”我仔细一看,果然,车上的年轻人个个带着青涩的笑容,有的闭目养神,像在思考未来;有的好奇地打量着窗外,眼神里满是懵懂,像刚离开妈妈的小鹿,第一次踏入陌生的丛林。
“他们以后会遇到什么呢?”我忍不住猜想——是顺利的工作,还是坎坷的挫折?是温暖的相遇,还是孤独的坚持?想来想去,却找不到答案。其实不仅是他们,我活到现在,也还有很多没找到答案的问题。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未来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一步步慢慢走,慢慢寻找。
早餐比昨天多了几样点心,有豆沙包和蒸南瓜。让我高兴的是,陈羿今天的饭量又涨了,不仅吃完了一碗粥和一个肉包,还把盘子里的蒸南瓜吃了个精光,再也不用我催着“多吃点”。
饭后,我们登上大巴,踏上今天的行程——上午圆明园遗址公园,下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旅途虽有一个多小时,却一点也不寂寞。汪总为了鼓励昨天晚上勇于登台表演的小朋友,当场宣布“每人奖励一份礼品”。
话音刚落,车厢里就像炸了锅一样。几个女生最激动,围着汪总追问“奖品是什么”“有没有名次之分”,有的说“应该按表演好坏分奖品”,有的说“只要上台就该有奖品”,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汪总笑着妥协:“不管表演什么,只要参与了,都有奖品,保证人人有份!”这下子终于皆大欢喜,孩子们欢呼着击掌,车厢里满是笑声。
这时,李之尧突然举手:“张老师,你昨天写的日记,能给我们看看吗?”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一个个小手举得像伸展的树丫,争着说“我要看”“我也要看”。我索性把手机递给他们:“不如你们一人读一段,也锻炼一下阅读能力。”
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经过一番“石头剪刀布”,钱陶泽源脱颖而出,率先接过手机。她走到车厢前面,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读了起来——不仅读得流利,还带着感情,读到“鸟巢顶部的风景”时,眼睛里满是向往;读到“孩子们的笑脸”时,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读完后,车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其他孩子也跃跃欲试。
接下来,李之尧、陈沐晨、徐天添轮流走到前面,拿起话筒朗读。有的读得稍快,有的偶尔会磕绊,但每个人都很认真,仅凭这份勇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就值得表扬。一千多字的日记很快就读完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围着我吵着“张老师,明天再写长一点”“晚上就写,我们还想读”。汪总在一旁开玩笑:“张老师,今天晚上就算加班到通宵,也要把文章写长点,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车厢里再次响起笑声,连司机师傅都跟着笑了。
上午十点左右,大巴车抵达圆明园遗址公园。刚走进园区,热闹的气氛就瞬间变得沉重起来。曾经的“万园之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汉白玉的石柱倒在地上,上面的雕刻还依稀可见,却早已没了当年的辉煌;破碎的砖块散落各处,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劫难;大水法的遗址前,游客们纷纷驻足,有的拍照留念,有的低声感叹,孩子们也收起了笑容,静静地跟在导游身后。
导游梁老师站在大水法遗址前,声音低沉地讲解:“这里曾经是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景观,有‘东方奇迹’之称,可惜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烧毁了圆明园,抢走了无数珍宝,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皱着眉头,有的攥紧了拳头,一个小朋友小声问:“他们为什么要烧我们的房子,抢我们的东西?”我摸了摸她的头,说:“因为那时候我们国家还不够强大,所以才会被欺负。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再也不会有人敢欺负我们了。”
接着,我们去了远瀛观遗址。这里的残垣比大水法更显苍凉,巨大的石柱倾斜着,仿佛随时会倒下,却又倔强地立在那里,像是在守护着什么。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走在石板路上,没有人打闹,也没有人说话,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显得格外安静。
在黄花阵前,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皇帝和妃嫔们玩“捉迷藏”的地方,迷宫一样的通道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试着走进黄花阵,却没了往日的嬉闹,只是慢慢走着,看着周围的砖墙,好像在想象当年的场景。
离开黄花阵后,我们在一片开阔的草坪上停下。梁老师提议:“我们来朗诵《少年中国说》吧,希望你们能记住圆明园的历史,也记住‘少年强则国强’。”孩子们纷纷点头,站成整齐的队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圆明园的上空,孩子们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力量,眼神里满是坚定。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心里不禁感慨:这就是中国的少年,是未来的希望。
中午十二点,我们在圆明园附近的餐厅吃午餐。或许是上午的参观让大家心情沉重,孩子们吃饭时都没怎么说话,只是默默地扒着碗里的饭。我安慰他们:“虽然圆明园的历史很让人难过,但我们更要记住,只有自己强大了,国家才能强大,这样的事情才不会再发生。”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慢慢开始讨论下午的军事博物馆,气氛才渐渐轻松起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