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北京研学之旅的第五天,也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天。清晨七点,孩子们比往常起得更早,一个个穿戴整齐,拖着行李箱,背着装满纪念品的书包,眼睛里满是期待——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清华大学,那所无数人向往的高等学府。
八点半,大巴车准时出发,朝着清华园驶去。车厢里,孩子们还在讨论着昨天的生日会和吴博士讲的课,一位小朋友摸着胸前的“清华大学”的徽章,兴奋地说“要是以后能考上清华就好了”,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纷纷说着自己的“大学梦”。我看着他们朝气蓬勃的样子,心里也跟着泛起暖意——所谓研学,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在心里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
九点半,大巴车抵达清华大学东门。可刚下车,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小插曲——距离校园开放时间还有半小时,保安师傅守在门口,不让提前进入。孩子们脸上的期待瞬间变成了失落,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小声嘀咕“怎么还要等呀”。汪总看在眼里,立刻笑着说“大家别急,咱们来个即兴演唱会怎么样?”说着,他转身走向路旁一家琴行,跟老板商量了几句,借来一把吉他。
汪总调试好吉他,先随意弹了一首曲子。孩子们立刻被吸引,围在旁边跟着唱,有的拍手打节奏,有的还跳起了舞。没想到,我们的歌声引来了琴行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哥——他似乎满怀好奇,笑着走过来问“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呀?”当他听说我们来自千里之外的无锡时,说他被我们的歌声感染,所以想为我们唱首歌,可不可以?我们都愣了一下,随即热烈鼓掌。
老大哥接过吉他,清了清嗓子,缓缓弹唱起来——唱的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的声音低沉而醇厚,带着一种岁月沉淀后的温柔,吉他的旋律简单却动人,把诗里的孤寂与悠远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都安静下来,连路过的行人都停下脚步,静静地听着。
我喜欢诗词,也听过无数首改编自诗词的歌曲,可从未有一次像这样被打动——没有华丽的编曲,没有复杂的技巧,却能让人瞬间沉浸在诗的意境里,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霜天夜泊的枫桥。一曲唱完,掌声久久不息。老大哥笑着说“希望小朋友们喜欢”,然后把吉他还给汪总,转身回了琴行。我们甚至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只能在心里默默感谢这份突如其来的美好邂逅——有时候,陌生人的一份善意,就能成为一段旅程里最珍贵的回忆。
十点整,清华大学东门准时开放。我们跟着导游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林荫道,两旁的白杨树高大挺拔,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导游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解清华的历史:“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最初叫清华学堂,后来改名为清华大学,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钱学森、邓稼先、朱自清等等。”
我们匆匆参观了二校门、大礼堂、荷塘月色等标志性景点。二校门是一座古典的牌楼,上面刻着“清华园”三个大字,古朴而庄重;大礼堂是一座西式建筑,红色的砖墙配着白色的穹顶,显得格外宏伟;荷塘月色边,荷叶田田,荷花点缀其间,虽然不是夜晚,却也能想象出朱自清先生笔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美景。孩子们拿着手机拍照,有的还在荷塘边背诵《荷塘月色》的片段,惹得旁边的大学生们纷纷微笑驻足。
因为时间紧张,我们在校园里只停留了一个小时,就去清华校内的餐厅吃午餐。午餐很简单,各种荤菜素菜拼成一桌,但大家却吃得格外香甜——或许是因为“清华餐厅”的特殊意义,孩子们都格外珍惜,没有浪费一粒粮食。
下午一点半,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清华园,登上大巴前往北京南站。一路上,孩子们还在讨论着清华的校园,有的说“清华的荷塘真好看”,有的说“以后我也要来清华读书”,我笑着说“只要你们努力,一定可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