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南宁青秀山景区,民族团结主题灯组与17个植物专类园相映成趣;
驻足防城港白浪滩,“民族文化体验馆”里游客共学非遗技艺;
走进柳州梦呜苗寨,苗家歌舞与游客欢笑声交织成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
……
这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动画卷的徐徐铺展,离不开广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推动。
欢快民族舞蹈(资料图)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获悉,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开展我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情况专题调研列入2025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围绕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的措施及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等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参阅。
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各民族“三交”方面成效显著。民族风情体验、民族团结主题旅游、特色民族村寨游览、民族文化展演等多种旅游业态,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深受群众喜爱。
全区旅游资源丰富,202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6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3万亿元,分别增长13.3%和11.3%,为“三交”奠定坚实基础。
赋予旅游业新内涵,增强旅游促“三交”的自觉性。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旅游业发展主线,积极主动地在旅游的各个场景中主动展现新行动、新景象,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力量。
民族地区文旅优势产业得到培育壮大,增进了各族群众民生福祉。旅游业成为文旅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后发展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缩小了本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形成本地居民有收入、外地旅客有收获的双赢局面,为促进“三交”注入内在动力。
推动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悟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景区建筑、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等,表达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国家形象,让各民族游客通过旅游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既增进了各民族的共同性,又尊重了各民族的差异性,达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目的。
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游客在旅游中跨越地域感受对方的生活环境、社会风貌,互嵌式社会结构得到不断深化,在旅游体验中深刻地感受到彼此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如今,各民族“三交”已成为八桂旅游重要属性。
总体来看,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报告也指出,全区目前仍存在对中华文化及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力度有待加强、旅游促“三交”活动形式仍显单一、在利用新技术赋能旅游促“三交”方面仍存在差距等问题。
为此,调研组提出建议:
→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旅游促“三交”工作谋划的系统性;
→加强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挖掘;
→创新和丰富旅游促“三交”活动形式;
→加大对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赋能旅游促“三交”的支持力度;
→加强旅游促“三交”经验总结、工作研讨、成果分享。
作者:周 媛
编校:陈玲玲 周 媛
主审:黄江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