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韵 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9月29日,“万千气象看绵竹”主题采访,记者一行走进四川绵竹广济镇和清平镇,采访当地特色文旅产业发展、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提升。初秋的绵竹,青山如黛,碧水萦绕。精品民宿错落山间,与阡陌田园共同勾勒出独具韵味的山居图景,游客在此体验慢生活美学,感受“采菊东篱下”的闲适雅趣。这正是绵竹深耕“文旅+百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从资源依赖到绿色发展的精彩蜕变。
民宿集群激活生态“红利”
午后,广济镇云盖村“幸福荣晨家园”民宿浸润在斑驳树影与氤氲花香中。三三两两的游客或围坐茶台,细嗅清茗的袅袅幽香;或轻拨琴弦,低吟浅唱着小调。时光在此刻仿佛凝滞,只余下风声与琴韵交织的宁静。
广济镇(罗天琪摄)
“今年入夏以来,我们25间客房天天爆满。”民宿主人岳得林曾是一名矿工,2016年矿山关停后,他在镇村号召下将老宅改造成7间特色民宿。 凭借亲民的价格和山里人的淳朴热情,每逢节假日,他的客房总被抢订一空。
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2018年至2023年间,岳得林先后两次对民宿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引入全新简约风家具,整体空间焕发时尚活力;同时着力打造2.0版精品民宿,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又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成功吸引游客“为一间房,赴一座城”。
广济镇(罗天琪摄)
这样的转型故事,在云盖村早已成为寻常风景。从无到有,从零星分布到多点绽放,数字见证着这场绿色蜕变:44家民宿与40户江边美食商家组成的产业集群,带动150余名村民端起“生态饭碗”。今年1月至8月,36.5万人次的游客带来3900万元营收。
在村“两委”的统筹下,云盖村以打造“避暑康养休闲度假目的地”为抓手,大力提升文旅基础设施,积极将农事体验、滨水休闲注入民宿“肌理”,让特色农产品成为游客行李箱里的伴手礼。这种“宿在风景里,购在体验中”的复合模式,正持续释放着绿水青山的澎湃动能。
矿区“蝶变”书写绿色答卷
今夏持续的高温天气,让本就火热的清平镇人气再攀新高。每逢周末假日,这里更是游人如织,一房难求。
漫步清平镇街道,窄轨铁路如童话故事的引线,穿梭于糖果色的楼宇之间。游客可搭乘观光小火车徜徉于缤纷花海,观赏山谷间如繁星般闪烁的萤火虫,在专业露营基地邂逅璀璨星河,还能品尝地道的山野风味美食。
清平镇(张渔摄)
群山环抱的清平镇,地处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顶山自然保护区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环绕之中,四季美景如画。然而,8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被矿尘笼罩的工业小镇,上万名矿工在此谋生。乘着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春风,清平镇果断关停矿井,开启生态修复工程,并逐步向旅游业转型,彻底告别了“矿业经济”的历史。
清平镇借势游客增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天然空调”,持续升级避暑体验。盐井村打造的玻璃水滑道尤其惊艳,漂流艇载着游客在透明滑道上飞掠而过,仿佛驾驭着一条穿行林间的空中溪流。沿途既可尽收苍翠山色,又能在蜿蜒的S型、C型弯道中感受乘风破浪的快意。
清平镇(张渔摄)
清平镇旅游业蓬勃发展,源于其厚积薄发的转型之路。该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力弘扬九顶山山歌文化,并以“26℃金色清平”为品牌核心,通过系统整合旅游资源以及创新开发康养避暑、研学避暑、休闲避暑等特色产品,构建起“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全季旅游体系,完成了从“矿洞里讨生活”到“山水间谋发展”的华丽转身。
截至目前,清平镇已有2000余名群众投身旅游服务业,发展农家乐、民宿200多家,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超1万人次。2025年,该镇旅游总收入预计突破6000万元。
在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下,绵竹市的旅游产业迎来了质的飞跃。2024年,游客接待量跃升至1238.0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4.11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绵竹正以山水为底、文化为韵,将“诗与远方”的浪漫憧憬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