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你小时候爬山,肯定见过那种从石缝里汩汩冒出来的泉眼,清澈见底,冰凉刺骨。
你当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水到底从哪儿来的?山顶又没下雨,这水怎么会一直流个不停?
天上来的水,山里藏的秘密
站在山脚往上看,你能看到什么?树林、岩石、陡坡,看不见的是什么?是空气里那些正在往山上爬的水汽。
这事儿得从温度差说起。
山脚下30度,山顶可能只有15度,热空气轻,往上走,冷空气重,往下沉。
空气里的水蒸气跟着热气流往山顶爬,一遇到冷空气,马上就凝结成水珠。就像你夏天拿个冰瓶子,外面立刻挂满水珠,一个道理。
山顶那些树叶上、草尖上、石头表面,每天早晨都挂着密密麻麻的露水。这些露水可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空气里的水汽冷凝下来的。一滴两滴不起眼,成千上万滴汇在一起,就成了细细的水流。
再说降雨。
平原地区下雨,雨水落地就散了,山区不一样,地形像个漏斗,四面八方的雨水全往沟谷里汇。一场雨下来,表面看着不大,山里收集到的水量可能是平地的好几倍。
高海拔地区更狠。
4000米以上有冰川,冬天积雪,夏天融化,这些融化的雪水才是真正的"水源头"。你去看那些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全在青藏高原。那里的冰雪融水,流淌几千公里,养活了中国一半的人口。
水往低处流,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水还会往山上"爬"——以水蒸气的形式。爬到山顶,凝结成水,再往下流,这个循环一天24小时不停歇。
山体内部的"水库系统"
现在咱们往山里钻,看看地底下藏着什么。
挖开表层的枯叶和腐殖质,下面是松软的土壤层,再往下,是碎石和砂砾,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实是个巨型蓄水池。
土壤里有无数细小的孔隙,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这些孔隙往下渗,森林土壤的孔隙度能达到50%以上。什么概念?一立方米的土,能吸半立方米的水。
植物根系在土里不停地生长、死亡、腐烂,每一次循环都会让土壤变得更疏松,孔隙更多。树活着的时候吸水,死了之后还在帮忙蓄水,这账算得明白。
雨水渗到一定深度,会遇到一层不透水的岩层。可能是黏土,可能是页岩,可能是完整的花岗岩。
水渗不下去了,就开始横着走,在这个不透水层的上方,慢慢积累,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层。
这个地下水层有个专业名词,叫"潜水"。注意,不是你理解的潜水,是"潜藏的水"。
水面有高有低,跟着地形起伏,山顶的地下水位高,山脚的地下水位低,水就顺着这个坡度,慢慢往山下流动。
流动速度慢到什么程度?在土壤孔隙里,一滴水可能要走一年才能移动几米。
在岩石裂隙里,速度会快一些,一天能走几十米,这个速度让地下水有充足的时间过滤杂质,所以山泉水特别干净。
不同的岩层储水能力差别巨大。砂岩和石灰岩孔隙多,能储大量的水;花岗岩致密坚硬,储水主要靠裂隙;火山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玄武岩,内部全是气泡状的孔洞,简直就是天然海绵。
土壤厚度也关键。
40厘米厚的土层,每平方米能储存50多升水。一座山头几百公顷的森林,算下来能储存几百万立方米的水。这个量级,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
地下水不是死水一潭,它在土层和岩层之间不停地流动、交换。山顶补给,山腰蓄积,山脚排泄,整个山体就是一个活的、会呼吸的水系统。
泉眼是怎么冒出来的
地下水藏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从某个地方冒出来?
最常见的原因,地形切割。
山沟不是一天形成的,流水年复一年地冲刷,把地面切出一道深沟,沟越挖越深,终于挖到了地下水层。水被"曝光"了,没办法,只能流出来,这种泉叫下降泉,山区最常见。
另一种情况,不透水层被切断了。
地下水顺着不透水层往下流,流着流着,前面的路断了。可能是岩层断裂,可能是侵蚀作用。水流不过去,只能往上涨,涨到高出地面,就成了泉。
你在山腰看到那种从石缝里喷出来的泉水,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原理。水在地下憋着,压力越来越大,找到一个薄弱点,噗地一下就喷出来了。
还有一种更特殊的,上升泉。
这得具备两个条件:下面有个含水层被夹在两层不透水岩层中间,而且这个含水层有坡度。
山顶那边的水不断渗入,给这个夹层加压,山脚这边如果有个缺口,水就会在压力作用下自己往上涌。
就像你拿根管子,一头接在高处的水桶里,另一头放在低处,只要管子是满的,低处那头的水就会自己往上喷。这是物理学上的连通器原理。
地质构造对泉水影响巨大,断层带是泉水的高发区。
岩层断裂的时候,会形成很多裂隙通道,地下水沿着这些通道快速流动,在断层露头处集中涌出。所以地质学家找水源,第一件事就是找断层。
泉水的流量不是恒定的,雨季水多,旱季水少。地下水位高的时候,泉水流量大。地下水位低的时候,小泉眼就干了。大泉眼能撑得久一些,因为它背后连着更深、更大的地下水库。
有些泉水是间歇性的,隔一段时间喷一次,像喷泉。这种泉底下往往有个天然的U型管结构,水慢慢积蓄,积到一定高度,虹吸作用启动,水一下子全喷出来。喷完了,再慢慢积蓄,再喷,周而复始。
山地水系统的运转逻辑
现在把前面说的串起来,你就能看清整个系统是怎么运转的。
第一步:降水和凝结。空气里的水汽在山区凝结成雨、雪、雾、露,这是输入端。
第二步:地表拦截和渗透。树冠、枯叶、土壤层层拦截,让水慢慢渗入地下,快速的地表径流少了,缓慢的地下渗透多了。
第三步:地下蓄积和流动。水在土层和岩层孔隙中储存、过滤、流动,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第四步:泉水出露和汇流。地下水在山腰、山脚涌出,形成溪流,多条溪流汇聚成河。
第五步:蒸发和蒸腾。河水、湖水蒸发,植物叶片蒸腾,水汽重新回到空气中。
整个循环又回到了起点,这是个封闭的系统,水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增加。
干旱季节,河里还有水流,靠的就是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像个缓释胶囊,雨季吸饱了水,旱季慢慢释放,这种调节作用让河流常年不断流。
破坏森林,这个系统就乱了,没了树木的拦截,雨水直接冲刷地表,来得快,去得也快。地下水得不到补给,泉眼一个个干涸,旱季的河流断流,雨季的洪水泛滥。
山地水系统有个特点:垂直分带。海拔不同,温度不同,降水不同,植被不同,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也不同。山顶靠雪水和凝结水,山腰靠雨水渗透,山脚靠地下水汇集。
这个系统还有自我修复能力。
小规模的干扰,比如砍几棵树,挖个小坑,影响不大,系统能自己调整,恢复平衡。大规模破坏就不行了,整片森林被砍光,土壤被冲走,岩层裸露。想恢复,至少要几十年上百年。
人类活动对山地水系统的影响正在加剧。修路、采矿、建水库、开发旅游,每一项都会改变水的流动路径。有些改变是好的,比如水土保持工程。有些改变是灾难性的,比如过度开发。
科学家在研究山地水系统的时候,会用到很多监测手段。埋设水位计,测量地下水位变化,安装流量计,记录泉水流量,采集水样,分析化学成分。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推算出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
现在你明白了吧,山上的水不是凭空来的,是一整套精密的自然系统在运转。
大气循环把水送到山上,土壤和岩层把水储存起来,泉眼把水释放出来。这个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停歇。
下次你在山里看到泉水,可以蹲下来仔细看看。这些水可能在地下走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从你眼前的这个石缝里冒出来。它们见证了整个山地水系统的运转,也养活了山下的无数生命。
参考资料:
中国气象局官网《说说水循环之你该知道的知识》(2018年11月):详细阐述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划分
人民日报文章《森林为什么是"水库"?》(2022年4月):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森林涵养水源的机制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防震减灾科普——地下水及地质作用》:介绍了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