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福禄到。
地处辽西走廊,襟连河北与辽宁,葫芦岛这座北方海滨城市,作为出山海关后的“关外第一城”,一直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
葫芦岛市龙港区中央商务区。田嘉 摄
很多人认识葫芦岛,在于他的足迹早已随着海浪走向世界——全球每售出4件泳装,就有1件诞生于葫芦岛。
但其实,葫芦岛,山海皆有故事。依托“城、泉、山、海、岛、河、滩”多重元素融汇的独特资源,当下的葫芦岛正以“北方黄金海岸,四季康养胜地”为蓝图,将潮汐的回响、城墙的厚重、海风的自由,编织成一张张触动人心的文旅名片。
建昌县龙潭大峡谷风景区。李存哲 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走进这座“宝藏城市”。数据显示,2024年葫芦岛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87.9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71.6%。
葫芦岛的独特魅力,其实在于他将厚重的历史、开阔的山海与质朴热烈的地域性格,融汇成一种可驻足、可沉浸、可回味的生活诗意。在层出不穷的网红旅行地中,他不疾不徐,始终循着自己的节奏,走出了一条舒适而唯美的滨海风情之路。
觉华岛。田嘉 摄
当长城与江河相遇
万里长城在葫芦岛,第一次学会了“涉水”。
远眺九门口水上长城,可以真正理解什么是“山水相逢,天地作关”。百米宽的河道上,巨大条石包砌起八个梭形桥墩,托起九座水门横跨九江河。立于城门之上,南望碧波荡漾,北览群山叠嶂,历史与自然在此静静对话。
九门口水上长城。田嘉 摄
来到葫芦岛的游人,没人舍得错过这万里长城中唯一的水上奇观。
作为明代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九门口与山海关长城相连,号称“京东首关”。夏季河水丰沛时,城墙倒映碧波,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的壮美画卷。这段全长1980米的建筑奇迹,是东北地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九门口长城在航拍镜头下尤为震撼,12座敌台如星辰般镶嵌在城墙之上,内部的箭窗、瞭望口、储粮洞等保存完好,砖石上的凿痕还能辨认出当年工匠的印记。
讲解员刘晓蕊是土生土长的葫芦岛人。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九门口长城的一名讲解员。“有外地朋友来玩,我第一个带他们去的就是九门口,并且一定要亲自为他们讲解。”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传递故乡记忆的温柔使命。
除了震撼的“水上长城”,葫芦岛还有一段藏在宏大历史和建筑壮观身后的“中国最潮野长城”——锥子山长城。
锥子山长城日出。常亮 摄
59岁的西沟村书记叶德红说,摄影爱好者很喜欢这里,不仅有长城,还有云海、高山、星光。他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自香港的70岁女性游客,在山下的西家沟村里住了三天,每天清晨5点就到锥子山蹲守云海,试图“抓住”第一缕洒向长城的阳光,记录原始与文明在大自然中交融的壮美。
叶德红还有一个有些特殊的身份,他是明朝戍边大将戚继光麾下义乌兵的后人,他的祖上曾参与长城的建造。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常与村里伙伴来长城玩,“我们叫‘上边儿’”。村里的老人们,也时常讲述曾发生在这里的往事。
历经六百余年风雨洗礼,长城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屹立于群山之间。资料显示,葫芦岛市境内265.2公里的长城文化带上,点缀着321座敌台、151座烽火台、23座城堡。近年来葫芦岛市持续擦亮和打造长城文化IP,将600余年长城文化积淀转化为文旅资源。越来越多像叶德红这样的“长城人家”,也端起了文旅“金饭碗”。
夕阳西下,西沟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上山散步、唠嗑。对于他们而言,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日日相伴的生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葫芦岛的雄浑和开阔,不止于长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相信很多人对语文课本上的《观沧海》印象深刻。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攻打辽西,凯旋途经渤海岸边,看见海中伫立的碣石,有感而发。而当年,曹操眼中的那片辽阔的海,那矗立在浪涛间的碣石,有种说法就是在葫芦岛。
绥中碣石。田嘉 摄
乘快艇穿过东戴河,海浪在碣石间碎成白沫,海风迎面扑来。那一瞬间,所有遥远的想象变得真实可触。碣石由三块高出海面20米左右的巨大礁石组成,东边一块礁石从远处望去如一个人矗立在海中,因此也称姜女石,孟姜女在此投海化石的故事同样广为流传。
东戴河。田嘉 摄
葫芦岛的东戴河,是被历代帝王钟爱的海域。从秦始皇修建碣石宫,到曹操观海赋诗,唯有这片海依旧潮起潮落。
30岁的船长单鹏举每天都要载着游客前来探访这片充满传奇的海域。“这就是碣石,你要拍照吗?”单鹏举热心地提醒着。每天,“打卡曹操足迹”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人们寻找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见证与共鸣。
对于单鹏举而言,每一次出海都是与自由的约会。在东戴河海边当了三年的快艇船长,他见过天南海北的游客,以及各种生命力的释放。
与其他热门海滨城市有些不同,葫芦岛的海保持着独特的宁静与纯粹。东戴河的浅滩绵延数里,游客可以信步走出数百米而水不过膝。孩子们在浅滩上追逐嬉戏,寻找小螃蟹;父母们放心地让孩子与大海亲密接触;就连2岁的孩童也能在母亲的鼓励下,勇敢地迈向大海的怀抱。
龙薮湾旅游度假区。田嘉 摄
李向一家五口人从延边特意来到东戴河。去年,他们邻居一家来到葫芦岛度假后,便极力推荐来体验。“这里没有人挤人,安静舒适,体验感确实更好”。牵着2个孩子向水里走了近100米,海水依旧只在脚腕上方打转,“这也太浅了,你们快下水感受一下”他邀约着母亲和妻子。
这里的海,不争锋芒却自有光芒。他或许没有三亚的喧嚣热闹,却以宽广的浅滩、宁静的海湾、原始的自然风貌,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避开人潮,以更高的性价比,获得与大海深度对话的机会。
兴城海滨风景区。田嘉 摄
当大海“会笑”
在葫芦岛,大海甚至会“笑”。
跟随葫芦岛兴城市文旅局局长杨丽莉的脚步,记者来到了海边一段被赋予了全新内涵的“微笑路”。橙色的巨型笑脸涂鸦跃然墙面,年轻女孩举起手比耶,笑容仿佛在此定格。更巧妙的是,当地文旅局利用一栋废弃老楼,为它披上明亮的橙色外衣。游客只需站在白墙前,借一个错位的姿势,就能“牵”住远方画报上的气球——仿佛真的把微笑握在了手中。
龙回头风景区。田嘉 摄
在葫芦岛,这样低成本、高创意、充满互动感的景观正悄然增多。比如那条让人忍不住扬起嘴角的“微笑文案路”:“来这里尽情摸鱼吧,我们终将上岸”“一路微笑,逐浪生活”“去海边摘阳光”……这些句子写在地面,也悄悄写进心里。
邴家湾的“微笑路”。田嘉 摄
杨丽莉说,这些努力不是无的放矢,是一座城市真诚的邀约,是葫芦岛致力打造的“微笑名片”,“我们要让游客伴着微笑迎接大海”,她说。
为了真正理解游客想要什么,杨丽莉自己也成了社交软件的“深度用户”,她时常浏览热门笔记,甚至向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取经”:“你们去海边最喜欢做什么?”“旅行中什么环节最不能少?”
在她看来,打造受欢迎的旅游场景,首先要读懂人心。于是,兴城以当下流行的城市漫步(City Walk)为灵感,利用临海优势,打造了一条南起“三礁览胜”、北至“龙回头”景区、全长1670米的“滨海微笑漫步道”(Sea Walk),将15个景点与网红打卡点串联起来,让看海的方式变得更轻盈、也更有趣味。
兴城邴家湾。田嘉 摄
如今,“微笑墙”和邴家湾的“微笑路”已成为葫芦岛假期人气最旺的打卡点之一。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发在社交媒体分享攻略,“微笑的海边”正吸引更多人来此寻找快乐。
为何选择“微笑”作为海洋文旅的符号?杨丽莉说,旅游的本质就是身心放松,需要情感互动。“我们希望游客来到葫芦岛就能感到开心,微笑,正是全世界都懂的语言。”令她欣喜的是,努力正在见效:“以前我们的游客以40岁左右为主,而近两年平均年龄明显下降——葫芦岛正被更多年轻人看到。”
活了的古城
用创意活化文旅资源,葫芦岛近年来一直在探索。
灯光一亮,宁远古城,真的“活”了。抬头望去,身披战甲、头戴盔甲的“将军”正立于城墙之上。然而他手中握着的不是利刃,而是一把电吉他。音乐响起,他随节奏舞动,城楼之下,观众欢呼如潮。
宁远古城旅拍。李存哲 摄
明末,守边大将袁崇焕就是在宁远古城誓死坚守、以少胜多,击败努尔哈赤的,史称“宁远之战”。他或许不曾料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军事要塞,会在四百多年后的今夜,化作一片璀璨人间。
这座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迄今近600岁的方形古城,周长三千余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曾扼守辽西走廊咽喉。让历史可触摸,让文化能消费,古城正在被重新“打开”。
不少游客到宁远古城,是冲着一出戏来的。
去年,大型沉浸式演出《就在宁远》在蓟辽督师府震撼登场,重现袁崇焕率军民抗敌的壮烈史诗。《就在宁远》的制作人张子冬介绍,利用前沿的声、光、电、燃烧、水幕、威亚等视觉特效,加之国内顶级的舞美场景设计制作,演员柔美的舞蹈和高超的武术技巧,观众不再只是观看,而是伸手可触、身临其境,成为“剧中人”。
没有大拆大建,也不搬迁居民,宁远古城的改造,尽量保留了原有风貌。兴城宁远文化旅游集团副总经理裴兵营介绍,《就在宁远》利用古城现有的蓟辽督师府实景改造升级,并将闲置的老报社印刷厂区域进行了再次利用。
裴兵营认为,《就在宁远》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支点,将沉浸式互动演出深入宁远古城的各个角落,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增加了留存时长。
宁远古城。李存哲 摄
同时,古城并没有停留在“复刻历史”。沿街巷漫步,网红咖啡店、文创小店、旅拍等新式业态已悄然入驻老宅。
一组数据能见证古城的火热:今年7月至8月,宁远古城单日客流量同比增长200%;古城景区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5%;国有资产商业经营面积增长400%,商业收入增长570%。
葫芦岛始终有一种不疾不徐的从容。他没有追逐一时的网红潮流,而是深耕自身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让大海、长城、古城、温泉彼此呼应,形成一条独具辽西风情的文旅脉络。他不只是“泳衣之乡”,更是一座可以细读、沉浸、回味的历史海滨之城。
正如夜夜亮起的古城灯光,温暖而持久,照亮来路,也迎向远方。
葫芦古镇景区。田嘉 摄
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