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国庆假期临近,不少人都在纠结去哪玩,打开旅游平台,“北疆明珠”喀纳斯、“人间仙境”九寨沟这些5A景区依旧在推荐列表里,但评论区满是“人挤人看不到风景”“消费陷阱多”的吐槽。
与此同时,“去哪人少”的搜索热度环比大涨200%,不少县一级的宝藏小城成了新热门,曾经象征旅游品质的5A景区,为啥渐渐不香了?游客纷纷转向小城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旅游新趋势?
早从2018年起,这种变化就有了苗头,那年西安想依托抖音给名胜古迹引流,没成想大唐不夜城后来居上,热度远远超过兵马俑、华清池这些老牌5A景区。
到了2023年,旅游圈的C位更是被一批“非传统选手”占了去:和旅游业看似不沾边的淄博,靠真诚服务火遍全国;平平无奇的工业城市哈尔滨,用独特的冰雪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
就连甘肃天水,也因为一碗麻辣烫成了网红目的地,这意味着,旅游市场早就不是5A景区的独角戏,而是进入了“不问出处”的百花齐放时代。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去哪人少”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大涨200%,县一级宝藏小城跻身热门目的地。
反观近4年,Top1005A景区的品牌指数直接腰斩,一涨一跌之间,游客的偏好转变特别明显。
5A景区之所以失去吸引力,过度商业化是绕不开的原因,在某5A大峡谷景区,游客小茗就遇到了“门票之外再收费”的情况。
花100多元买了门票,结果只能在分支小溪流里踩踩水,景区里像样的水域全被圈了起来,做成水上摩托、划船等二次消费项目。
看着别人在碧水上尽情玩乐,自己却围着小水沟打转,小茗最后还是没熬住“来都来了”的想法,花两百多体验了项目,事后却懊恼地说:“感觉自己就是只送上门被宰的肥羊。”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和5A景区的盈利模式转变有关,过去,5A景区只要“围山收门票”就能轻松赚钱,2008年峨眉山门票涨到150元,游客数量依旧从120万暴增到183万。
可随着市场变化,单纯靠门票盈利的模式越来越难维持,为了增收,不少5A景区开始“大修大建”,黄山豪掷3亿建国际会展中心、峨眉山狂砸50亿打造“国际灯彩度假区”的新闻,时不时就会冒出来。
但这些投入并没带来差异化体验,反而让景区陷入了同质化怪圈,不管去南方还是北方的景区,都能看到网红小火车,下山之后,总会遇到千篇一律的小吃街。
除了商业化过度,5A景区体验感下滑也让游客望而却步,去福建土楼游玩的阿玲,直到现在想起那次经历还满是无奈。
从车上看到土楼外墙时,她本来以为5分钟就能走到门口,可实际情况是,200米的路程被硬生生扩成了近1公里,景区特意修了一条商业街,就算不买东西,也得绕着路才能进土楼。
好不容易进了土楼,又要应付商拍摄影师的轮番拉客,甚至还看到当地居民为了20块钱的生意当众争吵,原本期待的避世闲逸全没了,只剩想赶紧逃离的冲动。
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不少5A景区的“土味造景”拉低了审美体验,去大峡谷想洗眼养肺的小茗,绕过壮丽的峭壁后,看到的却是一大片死亡芭比粉的HelloKitty蹦床。
沿着溪流往前走,比碧水微波先闯进眼帘的,是连成一排的大黄鸭船,在社交媒体上,类似的吐槽还有很多。
冲着无锡拈花湾“木栏黛瓦”禅意去的游客,被塔身上塞满的大红大蓝假花气得“呕血”。
去婺源想感受自然古村落的人,被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稻草人丑到怀疑人生,这些不走心的设计,让5A景区的口碑一落千丈,“审美low”“越来越水”的标签也成了常态。
反观那些新晋热门的小城和小众目的地,却靠着独特优势吸引了游客,这些小众目的地之所以受欢迎,还因为它们保留了原生态的生活气息,这正是当下游客追求的“人间烟火气”。
两次去云南的兔子,体验完全不一样,毕业旅游时,她跟着旅行社的安排,排队坐大巴、逛景区、住旅馆、吃饭店,甚至还被带去黑心商店,走马观花绕着玉龙雪山、丽江、大理等景点玩了一圈,没什么乐趣。
而第二次去云南,她跟着驴友参与“去local家吃饭”的活动,一到当地就扎进了菜市场,马桑花、杜鹃花、各种野生菌子看得她目不暇接。
接下来的几天,她一个景点都没去,就在菜市场和民宿之间往返,每天变着花样做当地美食,她说:“这种慢悠悠的生活,比赶鸭子式的旅游更能让人放松。”
现在,旅游市场的需求早就不是“打卡知名景点”,而是追求个性化和体验感,就像年轻人对音乐节的热情,远远超过对5A景区的期待。
2013到2023这十年里,迷笛音乐节票价涨了2.7倍,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单日全价票曾一度逼近千元,可2023年国内落地的音乐节还是达到了560场,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这届游客不再愿意为“5A”的招牌买单,更看重旅游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当5A景区还在固守旧模式时,那些能提供真诚服务、独特体验的小城和小众目的地,自然成了新选择。
未来,要是5A景区不能打破同质化、改善体验,或许会有更多游客转身离开,毕竟,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奔赴知名景点,而是找到能让自己身心放松的地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