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叠加中秋节,放假时间长达8天。假期不仅是阖家团聚、外出旅行、放松身心的好时机,同时也伴随着人员高度聚集、道路交通繁忙、日常作息紊乱等潜在风险。无论您选择“人从众”的热门景点,还是返乡走亲访友,出行安全与身体健康都要摆首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提供专业建议,助力您度过一个安心、舒心的假期。
道路出行:安全优于速度
长假期间,道路交通压力剧增,高速拥堵、长途自驾出行、夜间赶路常常发生。数据表明,多数交通事故的诱因集中在疲劳驾驶、超速行驶以及驾驶时分心。
为防范意外情况的发生,出门前,务必保持充足睡眠,杜绝“熬一熬就到”的侥幸心态。若需长途驾驶,建议每行驶2小时停车休息一次,下车活动身体、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良好的驾驶状态。行车途中,全体驾乘人员必须规范系好安全带,儿童需使用符合其年龄和体重标准的儿童安全座椅,这是保障驾乘安全的重要防线。即使遇到交通拥堵,也不要随意变道、占应急车道,避免因违规操作引发交通事故。
公共交通:人员密集更需保持冷静
国庆假期期间,火车站、机场、汽车站等交通枢纽人流量激增,拥挤环境与焦躁情绪难以避免。此时,保持冷静与耐心至关重要。
排队等候时,应与前后人员保持合理安全距离,携带行李需尽量精简轻便,避免在狭窄处或出入口长时间停留,降低摔倒或被推挤的风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注意看管好随身物品,尤其注意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的存放安全;切勿随意接受陌生人的食品或饮料,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若同行人员中有老人小孩,提前规划路线,预留充足的换乘、检票时间,避免因时间紧张而慌乱奔跑。
饮食健康:尽兴品尝也需安心
旅行最开心的事之一就是“尝遍美食”,但假期饮食也容易出问题。尤其是路边摊、部分小型快餐店食品安全条件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选择就餐场所时,应优先挑选卫生条件良好、客流量较大(食材周转快)、持有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餐厅,切勿因贪图便宜而随意光顾无营业执照、无卫生保障的“三无”小摊。饮食搭配上,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合理,控制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避免因暴饮暴食增加胃肠道负担。出行前,建议自备一些常见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治疗腹泻的蒙脱石散等,以防突发胃肠不适。
作息与体力:休闲而非放纵
不少人假期里白天赶行程、晚上熬夜刷手机的情况,容易导致身体过度透支。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孩子,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因为劳累而出现头晕、感冒等问题。
规划行程时,应遵循劳逸结合原则,避免追求“打卡式”旅游(短时间内密集游览多个景点)。适当预留休息、自由活动时间。每天需保持7小时以上充足睡眠,出行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暴晒环境中;若需长时间步行游览,应穿着舒适、透气、防滑的运动鞋,减少脚部磨损与疲劳感。若同行中有老人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需充分结合其身体状况调整行程节奏与强度,避免过度劳累诱发疾病。
疾病防护:警惕人员密集场所隐患
景区、公共交通工具车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往往存在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增加呼吸道疾病等交叉感染风险。
外出时,建议随身携带医用外科口罩,在排队等候、乘坐公共交通、参观室内场馆等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景下规范佩戴。同时,要养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若在外无流动水洗手条件,可准备含酒精(酒精浓度60%~80%)的免洗洗手液,及时清洁手部;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揉眼睛、抠鼻子等,降低感染风险。
户外活动:强化防护与关注天气
秋季天气凉爽,适宜开展爬山、露营、踏青等户外活动。登山时,应选择景区规划的正规游览路线,切勿擅自偏离路线走“野路”(未经开发的路线可能存在路况不明、无安全防护设施等风险)。穿着上,应根据户外活动类型与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如登山时可穿着轻便、耐磨的户外服装,搭配防滑登山鞋;同时,需提前备好创可贴(用于处理轻微擦伤)、碘伏棉片(伤口消毒)、防蚊液(秋季蚊虫仍较活跃)等应急物品。
要密切关注目的地及沿途的天气预报,若预测有暴雨、大风、雷电等恶劣天气,应避免外出活动或前往山区、河边等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区域,确保安全。
心理放松:避免假期沦为“折腾”
假期的核心意义在于放松身心,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但部分人把行程排得过于满满当当,导致越玩越累,还因行程冲突、琐事与家人争吵,违背了假期休闲的初衷。
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假期,假期并非一定要长途远行或“刷遍热门景点”,在家中阅读书籍、开展体育锻炼、陪伴父母聊天、与孩子互动玩耍等,同样也是高质量休息方式。旅行的价值,不是跑得多远,而在于让身心真正从繁忙中脱离,获得放松与愉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区域主任导师周建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