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在西垂礼县大堡子山一带,曾有金鸷鸟在微波荡漾、碧草如茵的西汉水上游尽情翱翔;
你看,在礼县四角坪遗址,一件件文物、一处处严谨规整的建筑群遗迹拂去黄土,重见天日,无声讲述着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气魄。
走进礼县,犹如打开了一部可触可感、可走进的秦人历史教科书。
千百年来,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盐井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此碰撞交融,积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秦皇湖、翠峰山等自然景致与人文脉络交织,使礼县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观大局,谋大势。礼县将文旅产业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紧扣文旅融合定位,锚定“陇上历史文化名县”目标,在园区建设、景区创建、旅游线路打造、“文旅+”新业态培育等方面持续探索,以文旅提质升级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
一
礼县,从《诗经》中走来,诗和远方于此肇始;
礼县,从西垂大地启程,大秦帝国在此纵横崛起;
礼县,从三国风云中出发,“六出祁山”在此风起陇西;
……
在这里,伸手一摸是秦人文化,两脚一踩便是三国砖瓦。每一粒黄土、每一寸草木,都承载着历史的烟尘;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礼县是秦人与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秦国最早的都邑所在。三千多年前,秦始皇的祖先在此牧马狩猎、开化拓土,始国东进,最终雄霸中原、一统神州。
1917年出土于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的秦公簋,器内51字铭文静默述说着秦国祖先建都的历史,更开创了早期活字模印之先河。
历史的风云并未止息。几百年后,汉末建安年间天下纷乱,西汉水畔,人力垒成的“祁山堡”再度打破宁静,三国史上最为荡气回肠的篇章之一——“六出祁山”,由此拉开序幕。
步入三国文化产业园,登临武侯祠,沧桑历史扑面而来。阳光透过虬枝古柏,洒下斑驳树影,行走其间,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重回那个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年代。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要坚定文化自信,让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继续发光发热。”十余年深耕不辍的甘肃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赵文博说道。
礼县的文旅“富矿”,还藏在与历史共生的生态画卷中,藏在浸润乡土气息的特色产业里。
在自然与人文交融之处,翠峰观为礼县添上一笔“古雅清幽”的色彩。作为“礼县古八景”之一,它坐落在县城东南的翠峰山上,始建于北宋,历经千年修缮,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西汉水蜿蜒穿城,滋养出灵秀与壮阔并存的自然秘境——秦皇湖。作为陇东南最大的人工湖,三千余亩水域如碧玉镶嵌于群山之间。晨雾缭绕时,湖面倒映远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礼县北部的大河边草原,二十万亩绿茵牧场勾勒出另一番生态图景。这里远离尘嚣,牛羊成群,牧歌随风远扬,马蹄声碎,勾勒出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草原画卷。
礼县的苹果,更是串联文旅的甜蜜纽带。秋日里,红果挂满枝头,不仅构成限定的丰收景致,更吸引游人采摘品尝,为旅途注入香甜记忆,带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迈步新征程,时光沉淀的“宝藏”,正为礼县文旅产业注入无限可能。
二
如诗、如梦、如醉,是风、是景、是远方!
文化的积淀与自然的馈赠,构成了礼县文旅发展的天然财富。如何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让“秦祖故邑·三国胜地”这张名片更加响亮?
礼县深知,发展文旅产业是推动县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路径。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我们立足‘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依托早秦文化、三国文化、生态旅游三大特色,全力打造‘秦皇祖邑·三国胜地’文旅品牌,构建‘一带、三园、五线、多点’的文旅康养产业空间布局。”礼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继红介绍说。
要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多领域、全方位、全链条的融合。
基于此,近年来,礼县深入落实省市工作部署,确立“1335”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文旅赋能,厚植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文旅新业态,持续激发文旅新动能,有效推动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超前谋划,精心部署。礼县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途中感悟文化之美,坚定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礼县以乡村文化为魂、农业产业为源,积极探索“文旅+康养+农业”新模式,依托历史、自然、生态等资源,加快开发“康养+寻根祭祖”“农业+生态观光”“苹果赏花采摘休闲游”等特色项目。
这里的“+”,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资源共享、业态融合、场景聚合,彼此赋能,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劲势头。
秦皇祖邑的文脉、气象与诗意,正在新时代绵延传承。
如今,在礼县,白天可游秦皇湖、逛秦文化博物馆,对话历史之余,体验皮影戏、春官、剪纸等非遗之趣;入夜后可漫步三国产业园、盐井广场,在光影中沉浸式感受烟火人气。
“没想到礼县有这么好的旅游景点,今天来三国文化产业园,体验到了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感觉心情非常舒畅,下午还要去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感受礼县的秦文化。”来自天水的游客王明对记者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9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5亿元。2025年截至9月,全县接待游客预计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和综合收入同比增长64%。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人气满满”,礼县通过多年打磨与深耕,让自然之美、人文之韵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中的文旅新选择。
三
秋日,走进红河镇小高村,沿秦皇湖漫步,湖水澄澈,映着暖阳,粼粼如碎金。孩童蹲在湖边逗弄蜻蜓,笑声清脆;木栈道上,游客或举相机捕捉白鹅戏水,或铺开野餐垫享受农家风味。
“以前路不好走,湖边也没有像样的观景地,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现在路宽了,栈道修了,观景台建了,还发展了民俗体验,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礼县红河镇小高村党支部书记马幸福笑容洋溢地说道。
近年来,红河镇立足“秦韵山水”资源,精心打造层次丰富、业态多元的文旅项目矩阵,推动自然风光与休闲体验深度融合,成为吸引游客、带动增收的“新引擎”。
丰富的文旅供给,带来了亮眼的市场反响。今年暑期,红河镇累计接待游客超20.3万人次,带动群众通过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增收约370万元,真正让“山水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本”。
不仅红河镇,放眼礼县,文旅发展的活力正遍地涌动。凭借优美环境、厚重历史、便捷交通、完善设施与热情服务,越来越多游客走进礼县,探寻“先秦故里”的底蕴,体验乡村采摘、民俗展演等特色项目,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礼县文旅破局起势、声名渐显的底气,来自持之以恒的追求与久久为功的定力。
让历史“发声”、让文化“传扬”,离不开创新赋能。礼县不追求“一招鲜”,不搞“一阵风”,而是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全面推动文体旅服务提质升级——
科技向上赋能,互动体验玩出“新花样”。优化科幻祁山体验馆、紫烟阁换装体验区、康养祁山健康馆等设施,提升沉浸感与趣味性;推广“智慧旅游”小程序,夯实服务基础。
服务向下扎根,精准响应游客需求。文创市集集中展示“秦小虎”公仔、蒹葭小夜灯、贾胡窑土陶等爆款产品;“孔明茶舍”“三国宴”主题餐厅提供特色餐饮,满足味蕾,拉动消费。
营销向外破圈,将流量转化为口碑。依托“六出祁山”“秦皇湖”等IP,联合新媒体发布沉浸式宣传片,吸引年轻客群;联动电商平台预售门票与文创,拉近服务距离。
从千年文明的传承到自然生态的守护,从历史遗存的焕新到特色产业的助力,礼县以文旅为纽带,串联过去与现在、生态与产业,让每处风景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推动发展,奏响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
秋风拂过西汉水畔,烟火人间依旧,而新的故事,正在发生……
(文/记者 罗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