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山日报】
2025年9月28日,中山孙文西路步行街正式焕新开放,多点串联重塑“活的”香山古城。
香山古城是香山地域文化发祥地。近现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香山古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古城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复兴香山古城,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时代价值。
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城市发展必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香山文化可以说是香山古城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香山文化提升香山古城内涵,让香山古城持续焕发青春?在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协助下,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香山文化与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
2025年9月30日,《中山日报》04版。
田湘攸 钟振远 丁滴:
激活历史基因
书写时代新篇
香山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中山、珠海、澳门等香山地区共有的精神纽带。而香山古城,作为这一文化的空间物质载体,历经800余年风雨,至今仍保留着宋城墙、南洋骑楼、侨房建筑群等历史遗存,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
一、香山文化:古城活化的基因密码
香山文化的核心在于“开放包容、敢为人先”。从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论,从买办文化的商业智慧到华侨文化的家国情怀,香山文化始终以先锋姿态引领时代变革。这种精神,正是古城保护活化最需要的文化动能。
从笔者实践的案例来看,一是从善坊民居群。这片清末民初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既是南宋铁城的南关要地,也是“岐澳古道”的重要节点,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初”的原则,通过“无接触式剥离”“墙面吸盐”和“历史建筑内支撑加固”等技术修缮了历史建筑和侨房、完善了市政基础设施,保留了青砖灰瓦的历史肌理,同步引入了青创工坊、星空咖啡厅、南洋餐厅、国学国乐培训等新业态,让百年老宅焕发青春。二是孙文西路步行街,通过对沿街骑楼的外立面修缮,对79栋国有物业建筑的加固,完善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梳理和打通主街与背街小巷以及烟墩山的公共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同步成立了以国资委为主导的香山古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南洋骑楼”为骨架,在深入研究香山文化的内核基础上,融合引入民国主题民宿、非遗制作体验和展演、传统茶楼戏院、老字号餐饮、沉浸式立体剧场表演等业态,全面优化和提升老街营商内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这些实践证明,香山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能为古城注入持续的生命力。
二、文化赋能:从“物理修复”到“精神复兴”
古城活化,不仅是建筑的修缮,更是文化的唤醒。我们需以“三个维度”推动香山文化深度赋能:
一是历史文脉的立体呈现。一方面通过挖掘“隐性文化”,除了孙中山、郑观应等名人资源梳理外,应系统整理侨批档案、族谱家谱、海外香山社群史料,构建“香山文化基因库”。另一方面打造“泛博物馆”。在古城内设立专题书房、非遗工坊、口述历史馆,让游客在街巷中触摸文化脉络。例如,将月山公园的宋城墙与古榕树共生景观,转化为“自然与历史对话”的科普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载体,挖掘能展现香山文脉的老故事,将新业态与老故事完美融合,比如“孙奇珍茶楼”的重现,用历史文化给建筑空间“注魂”,提升古城文化竞争力,更多地展现差异化文旅要素,回答文旅的两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来”,“为什么还要来”。
二是业态创新的场景革命。一方面推进“文化+商业”融合。借鉴“香山咖啡”“茶仙逸”等本土主理人品牌经验,引入沉香文化体验馆、侨乡美食博物馆、粤剧沉浸式剧场,形成“一店一品”文化矩阵。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古韵”联动:开发古城智慧管理平台,集成线上导览、非遗预约、商户服务等功能,让科技成为文化传播的放大器。用好街区的公共空间,打造符合街区历史文化特质的空间场所,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如以中山百货大楼为载体,将中山各地的特色美食、特色产品集中展售,形成“逛一街而知一城”的文化效应。引入年轻人喜爱的新场景业态,如沉浸式剧本游戏、复古场景酒店餐饮、网红书店等等。
三是社群参与的共生机制。一方面鼓励“民间守护”:成立香山古城保护志愿者联盟,吸引原住民、青年创客、文化研究者参与决策。例如,石岐街道通过“产权归置”破解改造难题,70%的建筑已完成征收,为多元业态落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推动“湾区联动”:联合珠海、澳门,共同策划“香山文化季”,推出跨城文旅路线,将古城打造为粤港澳文化认同的实体载体。
三、未来展望:让古城成为文化兴城的“超级IP”
香山古城的活化,需以“文化价值”引领“经济价值”,最终实现“社会价值”。笔者建议:
一是构建“香山文化产、学、研基地”。经梳理,香山古城文化要素非常丰富。历史城区范围内共有省、市级文保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0处,主要为近代建筑,历史城区范围内共有历史建筑65处,包括民居、民居群、骑楼、庙宇、祠堂等多种建筑类别以及古树群。因此,可以联合高校、智库成立香山文化研究机构联盟,将理论研究与空间改造和活化利用无缝链接,定期发布《香山文化白皮书》,为政策制定提供学术支撑,举行类似“双月计划”每两个月对古城范围内侨房、老建筑和老旧街区进行修缮和活化等活动。
二是打造“青年文化创新场”和创建“国际文化交流之窗”。设立古城青年创客基金,支持非遗数字化、文创产品设计等项目,让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依托岐澳古道、粤港澳龙舟赛等文化载体,向世界讲述香山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定期邀请“北上广深”及海外专业老师定期来香山古城做现场调研和学术交流。
三是摸着石头过河,成熟一个推进一个。香山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忆往昔,借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从善坊、莲峰新村旧改启动,在这两个试点项目“打样”基础上,白水井、华柏路、洪家基改造项目相继启动。2024年3月,中山启动了孙文西改造。展未来,笔者相信,摸爬滚打多年,终会踏出适合香山古城的更新之路。总的原则就是,香山古城的活化是不全面铺开,而是需要抓重点、找示范;不大拆大建,小单元、微改造;不面子工程,夯实民生基础;不一蹴而就,久久为功,成熟一个推动一个。
四是增强城市的文化辨识度和凝聚力。基于中山形成了“一城百村”的独特格局,香山古城是一座真实的古城,它历经870多年的生长,烟火气没有中断过。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宜一刀切,要尽力留住这份时光感。在这次保护活化中,整个改造过程是以文化为核心体系的规划思路,通过文化挖掘、文化凸显、活化利用、遗产保护、规划管控五个手段拉开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利用的整体框架。
结语
香山古城,是香山文化的历史长卷,更是湾区未来的文旅画布。当我们以香山文化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定能绘就一幅“古韵新生、文商共荣”的壮丽图景。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文化赋能中,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
(田湘攸:高级规划师、中山市人大代表、中山市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钟振远:注册规划师、高级规划师、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编制研究所所长;丁滴:注册规划师、高级规划师、中山市交通运输局主任科员)
王瑾: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孙文西实践”模式与启示
位于香山古城西关的孙文西路,唐宋之际便有人在此行商,称“十八间”。明清逐渐商贾云集,成为香山地区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至近代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得名,骑楼林立曾被称为“小香港”“小澳门”。1998年经过改造成为全国首批步行街,2015年被公布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尽管历史辉煌,孙文西路却在时代变迁中渐显疲态,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业态单一,空间闲置;消防与结构隐患突出,遗产安全岌岌可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安全隐患严重;历史风貌受损严重,原真性遭受破坏。
2021年底,中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决心以孙文西路步行街升级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将其作为“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和推进文化兴城的重点工程,全力把孙文西路步行街区打造成为中山人的精神家园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名片。
一、理念引领:从“静态保存”走向“文化再生”
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是一次系统性的文化再生实践,突破了“博物馆式冻结”或“搬迁式商业化改造”或“穿衣戴帽”的极端,明确提出“保护优先、文化引领、有机更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物质遗存的修复与文化脉络的延续、商业活力的提升紧密结合,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系统性方法:“四位一体”的整体模式
孙文西路项目形成了可总结、可推广的“安全-文化-功能-治理”四位一体整体保护模式:安全为基:以消防提升与结构加固为前提,系统性更新基础设施,强筋健骨,为活化利用提供保障。文化为魂:坚持原真性与多样性原则,通过精细考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修复历史元素,强化街区文化叙事。功能活化:突破空间限制(如商业上二楼、屋顶利用),强调文化业态引导,提升空间效能与经济活力。治理创新:通过产权整合、多方参与,破解产权复杂难题,保障项目长效运营。
三、六大举措:系统修缮,立体活化
面对复杂现状,项目以六大措施实现精准焕活:
(一)制定消防保障方案,全面更新地下管网。划分防火分区、组团,打通消防通道,设置消防站与疏散场地;全面更新地下给水、排水、电力及通信系统,保障街区运营安全。
(二)修缮文物历史建筑,重点活化十大地标。以绣花工夫为理念,修旧如初,在文物建筑思豪大酒店的修缮中,经过详细考证与面层取样,再现了思豪大酒店丝缝青砖外观、“石岐旅店”老招牌、石质窗饰和天台的采光亭;再现了永安公司的水刷石外观、“永安公司分局”的原貌;再现了汇丰公司旧址的“汇丰公司”和骑楼下“环球货品、银业汇兑”等字样。思豪大酒店恢复酒店功能。曾经的工商银行、电信大楼已空置多年,中山百货已歇业了,设计中重点考虑了孙文西路上具有地标性的十栋建筑,不仅加固好,还要引入新业态。
(三)分类施策加固公房,传统工艺修缮骑楼。首先是色彩和材料。经过逐栋的面层取样,发现传统骑楼经过1998年的改造,基本全部失去了历史面层,通过广泛收集档集、照片、访谈,最终采用了多样的方式,各个年代都有印记,有依据的恢复了多彩的骑楼街。其次是装饰和细节。经过对比民国的老照片,发现,与现在的孙文西路差别很大,大量精美的山花已经消失,通过与1998年改造的建筑师访谈得知,1998年改造前很多骑楼山花已经破损或消失,1998年采用了澳门、新加坡、中山乡村民国时期建筑的山花要素重塑了南洋风情。这次修缮,部分骑楼再现了民国老照片的原貌、部分保留了1998年的装饰,各个年代、历次改造,各有印记。
(四)商业上二楼、屋顶,营造立体体验街区。修缮前的骑楼街基本仅使用一层空间,孙文西之美,美在丰富的骑楼内部空间、天台和烟墩山的组合图景,设计通过征收夹心房插花房,适度归集产权,连通骑楼的内部、天台和背街小巷,营造立体的体验街区。
(五)历史信息和历史记忆的展现。在修缮过程中,拆除后加吊顶,再现了百年的传统装饰“灯影花”,打开广告盒子,露出了百年的门牌和老招牌,拆除了巷口的塑料棚,再现了民国时期的巷牌坊“德润”。唤醒街区历史记忆。
(六)拆除不协调现代建筑,打开街区多个公共空间。整理中山公园牌坊多年的废弃空间,建设香山剧场;拆除孙文西路100号,建设庆隆广场;结合电房的建设,整理多个街头空间。
四、结语:文脉传承,照亮湾区
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不仅是建筑的物质性修缮,更是一场以文化为引领、以安全为基石、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更新。它从一条街延展至一座城,再依托一山(烟墩山)一水(岐江)百村(上百个古村落),以文化之光照亮湾区未来。
作者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完成“香山古城城市设计”“中山市历史城区保护利用规划”等多个项目。
陈国庆:
传承香山历史文化
打造湾西人文地标
2022年中山市政府正式启动“香山古城”项目以来,历经三年的抢救、修复、活化,将于今年国庆节正式揭开面纱。接下来如何用好、用活香山古城,注入香山文化内涵,实现深度赋能,让改造成功的古城成为中山文化名片,助力中山文旅破圈、经济发展,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以香山文化时空穿透力,创新性继承历史文脉,提升古字含金量。
香山古城目前的建筑特色主要以明清、尤其是民国近代特色建筑为主。古城中历史最久的宋代古城墙遗址遗存较少,难成规模。唐代诗人郑愚笔下的石岐海,历经沧海桑田早已换了模样,因而香山古城的“古”字略显单薄。要想让香山古城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就要继续深入挖掘“古”字内涵,做深“古”字文章,对城市历史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和研究,全方位展现城市发展人文脉络,为文化兴城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近几年,各地文旅涌现不少成功案例,如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以宋文化作为清晰的文化符号,游客未至也能在脑海中浮现宋代古城概貌,从而产生前往游览的欲望;在广州上下九北京路步行街,至今保留的千年城墙城砖考古印记,石板巷弄中洋溢着浓郁的西关风情,散发出岭南文化的魅力;澳门历史街区兼具葡粤风情的民居,展现着中西文明交融、海陆文化互动的文化特色,令人流连忘返。各地围绕赓续中华文脉,让传统文化焕新出彩,助力地方城市更新、发展文化经济、乡愁经济的探索实践,成效显著,值得借鉴。
建议深入开展香山古代历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加强香山有关历史文献、口述历史、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搜集整理、深度挖掘和系统研究,进行香山历史探源工程,开展香山通史研究,构建古代、近代、现代紧密衔接的香山文化完整学术体系。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清晰地展示中山不同时期人文地理变迁、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让香山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历史外延更加久远、理论学术支撑更加厚实,助力香山古城建设成自然物质遗产丰富、人文历史厚重二者相得益彰的人文自然遗产新地标。
建议统筹建立香山文化保护转化中心,收集整理中山境内散落民间的石碑、条石、牌匾,古建构件和散落各地有价值的历史物件等,择地集中展示,或指定机构专门地点和人员收集,登记在册,集中保管存放,统筹利用。
建议在现有古城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当结合现有历史建筑,营造古城新的文化空间和文旅热点。结合步行街古香古色的旧工人文化宫,进行深度文化挖掘和空间改造,探索建设中山工人运动历史文化展馆,展示杨殷、苏兆征、林伟民等工运先驱事迹,进一步丰富古城的文化体验空间。
尝试打造由月山、烟墩山与逸仙湖公园山水相连的步行路径,建立孙文路直达逸仙湖公园的观光路线,通过人行天桥、步径等,提升古城内游客容量,提升文化体验。探索在逸仙湖公园或岐江公园内建立香山工业文化博物馆可能性,完善停车服务设施,进一步拓展香山古城的可游览空间。
要通过一系列策划、研究成果转化,为香山古城注入更多香山文化内涵,让古城体验项目更加丰富,让古城自宋至今的历史传承脉络更加清晰。
二、以香山文化的原创力,创意性探索人文经济学,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文化与经济交流互鉴,成为各地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技术层面的革新、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衍生出的新质生产力为各行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影视热播剧《狂飙》让江门赤坎古镇家喻户晓,成为网红打卡地。香港电影《大地恩情》曾生动展示中山生产生活场景。中山一方面可通过深入挖掘香山文化中如孙中山家乡活动轨迹、革命故事,郑观应与轮船招商局,四大百货,容闳与洋务派等等,结合历史文化资源提供的内容产业的叙事母体和价值内核,为影视、动漫、游戏、文化IP发展提供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建议以香山名人在故乡的活动轨迹、生活习惯、童年趣事、饮食习俗,坊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方言俚语等民俗文化为价值内容,推动内容IP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
在古城完善现有业态的同时,保留恢复引入旧时特色的人力黄包车、烟墩山鸣炮、节假日醉龙巡游等非遗巡演。通过视频号、抖音、AR等新媒体、新技术传播香山文化,在古城的新业态上助力。依托文化的原创力,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必需品上注入香山文化内涵,提供更精、更美、独具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的香山文化产品,为城市营造烟火气和人文氛围,衍生新业态,推动香山文化脱虚向实,拥抱产业,走向生活,实现产业化,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以香山文化社会辐射力,创造性转化资源,营造古城1+N市域联动新局面。
中山境内香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散落分布于全市各个镇街村落之中。例如东区库充陈天觉纪念祠堂、墓葬,黄圃古海蚀遗址,小榄李孙宸、何吾驺、钟荣光等名人遗迹,南区马南宝故里宋帝遗迹牌坊、马应彪纪念园、杨仙逸故居等,大涌安堂的古街古祠,南朗左步、翠亨等村内的名人故居等,中山火炬高新区的郑藻如、欧阳赓、吕文成、张惠长名人遗迹等,沙溪岭南画派传人方人定、杰出华侨周崧、作家阮章竞等留下的文化遗存等,正是这些散落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名人,一起构成了享誉海内外的香山文化。
因此要深入统筹全市香山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依托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开展名人故居、古街古巷、宗祠族谱等资源的保护、活化和开发利用,建立以孙文西步行街为香山古城中心,各镇街为辐射面,覆盖全市的香山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体系。
总之,香山文化既是岁月变迁的历史投影,又是薪火相传的现实镜像,两者互为观照,组成可体验、可触摸、可赓续的香山文脉。香山古城的开放还是第一步,未来仍需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建设、运营和发展策略,通过持续的文化赋能、内容创新和运营优化,实现香山文化与香山古城的互通互融。
(作者系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辑 何淼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查九星
本文来自【中山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