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时间,我因转机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停留半天,在这里被一座充满西域风情的集市所深深吸引——它就是“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这里不仅是乌鲁木齐的重要城市地标,更像是一座“浓缩的新疆博物馆”:80米高的观光塔直插云霄,西域风格的穹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羊肉串的焦香、手鼓的节奏、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短短几小时,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市集。
当我刚走出乌鲁木齐机场,就被这座首府城市浓浓的“异域风情”所惊艳,作为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大城市,乌鲁木齐的天空格外透亮,蓝得像一块被水洗过的绸缎;街头的建筑既有现代高楼,也有带着尖顶、雕花风格的房屋,还能看到戴着小花帽的维吾尔族大叔、穿着彩色长裙的哈萨克族姑娘,连路牌都是汉语和维吾尔语双语标注,瞬间让人明白:这里是“亚心之都”,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西北重镇。
打车去“新疆国际大巴扎”的路上,司机师傅笑着说:“你们来对时候了!现在的大巴扎最热闹,中午能吃烤肉,下午能逛手工艺品,晚上还有民族歌舞表演,保准你们逛到不想走!”果然,刚拐进解放南路,就看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群——绿色的穹顶、白色的墙壁,浮雕上刻着葡萄藤、石榴花等新疆特色图案,正门上方“新疆国际大巴扎”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门口的铜雕骆驼仿佛在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故事。
走进“新疆国际大巴扎”,第一感觉是“眼睛不够用”:一层的美食区里,烤炉里的羊肉串滋滋冒油,金黄的馕饼堆成小山,手抓饭的香气飘出老远;维吾尔族大娘坐在摊位后,熟练地制作着马奶酒,旁边的架子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葡萄干,有绿的、红的、黑的,让人忍不住想每种都尝一口。我们买了两串大烤肉,肉质鲜嫩多汁,撒上孜然和辣椒面,一口下去满是满足,比在其他城市吃到的新疆菜更地道——后来才知道,这里的食材大多来自新疆本地,羊肉是阿勒泰的羊,葡萄是吐鲁番的,连面粉都是天山雪水浇灌的小麦磨成的。
往上走到二层,就是手工艺品的“天堂”。地毯店的老板铺开一张巨大的和田地毯,上面的花纹是手工编织的,色彩鲜艳,摸起来柔软厚实;乐器店里,都塔尔、弹布尔等新疆传统乐器整齐摆放,店员拿起一把都塔尔,轻轻拨动琴弦,悠扬的旋律瞬间让整个空间都安静下来;还有各种银器、玉器、木雕,每一件都透着匠人的用心,比如刻着十二木卡姆图案的银镯子,或是雕着天山雪莲的木簪,让人忍不住想带回家当纪念。
而最不能错过的,则是大巴扎的观光塔。这座80米高的塔是乌鲁木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乘电梯到顶层,整个乌鲁木齐的景色都尽收眼底——远处的天山山脉隐约可见,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近处的城市里,红顶的房屋、绿色的树木、穿梭的车辆交织在一起,充满生机;而脚下的大巴扎,像一座彩色的城堡,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在阳光下格外美丽。有游客说:“在观光塔上看乌鲁木齐,才真正明白了‘亚心之都’的含义,一边是雪山,一边是城市,一边是传统,一边是现代,太神奇了!”
后来我才得知,“新疆国际大巴扎”虽然2003年才落成,历史还不算久,却早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张“名片”,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十佳建筑”,被誉为“新疆之窗”、“中亚之窗”,现在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买到正宗的新疆特产,还能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
离开大巴扎时,夕阳已经把天空染成了橙色,大巴扎的灯光渐渐亮起,西域风格的建筑在灯光下更显神秘。手里提着刚买的葡萄干和馕饼,嘴里还留着烤肉的香味,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游客说“没逛过大巴扎等于白来乌鲁木齐”——这里不仅是一个集市,更是新疆文化的缩影,是多元民族风情的融合,是古丝绸之路繁华的延续。
如果你下次再去乌鲁木齐游玩,哪怕只有半天时间,也一定要去“新疆国际大巴扎”走走:吃一串正宗的新疆烤肉,买一件喜欢的手工艺品,登一次观光塔看城市全景,感受一下“世界最大巴扎”的特别魅力。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被这座充满西域风情的集市圈粉,甚至想多留几天,好好探索乌鲁木齐这座“亚心之都”的更多美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