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看到这一片水,从我的心灵深处涌出一种类似故人重逢的亲密感。霁野弥望,身后是参参差差金黄如染的胡杨林,眼前是浩浩荡荡澄碧如黛的居延海。短亭黄叶、曲岸丹枫映带左右;敛翅白鸥、临风苍葭摇曳波间。千里来寻,一路枯燥的荒原又开始重温渔歌唱晚的岁月,干涸在沙漠中的边塞历史,又悄然散发魅力。
地理是历史之母。在祖国的北方,过了北纬40度的山河大地,我们乡居的轮廓曾经一变再变。在极度的严寒下,温暖是人们迁徙的方向;在龟裂的大地上,水源是人们渴望的家园。居延海,这片在唐代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的水域,因为气候的变化而逐年缩小,最终因为水源的枯竭与植被的破坏彻底干涸。浸过秦时明月的烟波,如今只剩下尘烟四起的湖盆。
历史有时会停滞,甚至倒退。但起衰振隳的时代总会降临。在本世纪初,枯竭多年的居延海终于迎来了第一袭波浪。现在,居延海的水域面积已超过40平方公里,比起唐朝,它还是弱小的。但假以时日,谁又能说它不会超过呢?我们欣喜地看到,创造史诗的时代已经来临。
送燕迎鸿,光阴荏苒。累年来,我在祖国的大地上载欣载奔。类似居延海那样的感受,在土默川平原上,我也曾经历过。
国人对《敕勒川》这首流传千载的民谣,应该耳熟能详吧?“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鲜卑人最早如何唱它,已无从知晓。我想,那应该是一种沙哑的男声,伴随着尖锐的鹰笛,唱出对这一片高地草原的念想与纠葛,诀别与牵挂。
在千年前甚至更遥远的年代,阴山山脉的南北,几乎都是游牧民族的家园。生于斯、长于斯、埋葬于斯的牧人们,都把草原视为人间最美的天堂。白居易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揭示循环有序的节令变化。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则隐喻了大气候变化中普通生命的脆弱。有数据表明,在12世纪及13世纪,蒙古高原的气温,比之上一个世纪,下降了5到8摄氏度。极端寒冷导致雨水急剧减弱。那一时期的蒙古,草原牧场大幅减少,依赖畜牧业生存的蒙古人,被迫向外迁徙。阴山南麓的敕勒川,横无际涯的丰盛牧草消失了,频年的干旱与寒冷,导致这一片草原日渐沙化。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有时,它也像个顽皮的孩子。当凛冽的风吹过旷野,把细腻的沃土变成粗粝的沙砾,历史不置一词。它让人不堪回首,不忍看到沙漠与盐碱在这片土地上鼎峙称雄。如果说自然是一本书,很长一段时间,展现在敕勒川的自然之书让人不忍卒读。
地理标识的改变往往是不经意的,甚至是不自觉的。明清之后,小冰河期结束,蒙古高原的气温回升。迫于生计的大量晋陕农民,通过走西口来到敕勒川,他们扶犁而行,秉耜而种,将靠近黄河的大量沙化土地改造成万顷良田。原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变成“夹道离离禾黍稠”的土默川。农耕取代了游牧,村舍代替了毡房。但这并不是全部,历代故土难离的牧民仍在残存的一片一片的草原上,尽情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守候着先辈留下的敖包。所不同的是,他们不再是骑马,而是骑上电驴子看管自己的羊群。
生态的破坏与修复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然自我调整的过程让我们领悟到历史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从敕勒川到土默川,从游牧到农耕,从白云悠悠到炊烟袅袅,阴山山脉臂弯里的土地,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在复杂的体验中,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它回到牧歌的怀抱,上世纪的后期乃至本世纪初,渴望幸福的人们,开始无节制地开垦、采石,甚至过度放牧,导致正在修复中的脆弱生态再次遭到破坏。最美的北方风景线不再让我们留恋,飞沙走石无异于战争的杀戮。童话能恢复吗?那些节肢动物、环节动物们,那些鳞介、鹰翅,那些高草植物与灌木等等,能重新回到它们曾经的故乡定居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从2012年开始,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战在这里打响,本着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初心,执事者为这里量身定制了乡土植物配置方案,精确绘制了新时代的“生态地图”。伟哉此役,壮哉此举!10多年过去了,敕勒川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仲夏时节,当我躺在黄芩、山葱、石竹、鸢尾等等缤纷的野花丛中,看着牛羊、冰草以及披碱草、苜蓿、沙打旺交相衬托的葱茏,不免感叹:牧人的敕勒川与农人的土默川,无不各逞其姿,各媚其态。推而思之,先有居庙堂者有天下之忧,而后才会产生万方黎民的天下之乐。
乐此故土,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这片古老的东方大陆上,居延海、敕勒川这样的沧桑变迁并非个案。我一次次走过青藏高原,也一次次走过东北土地。我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祖国的大平原、大森林、大江河、大草地、大雪山、大峡谷、大沙漠、大戈壁;当然,也走过不少的大城市、大都会,一程一程的灿烂,一重一重的锦绣,让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是塞外还是江南,是城郭还是乡邑,都在这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变得越来越纯净,越来越丰富。
民有期盼,国无宿诺;恢复生态,王事鞅掌。凝聚天地间最大的德,行人世间最大的善。我们的制度优势正在彰显力量,而环境优势也如画展开。如今,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然风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智能风景灿烂了我们的心灵。寄身此邦,乐莫大焉;天命眷顾,夫复何求!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