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到荆州出差还是旅游,相信很多人都会留意到这条全长180多公里的依水而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大堤。尤其如果自驾或者跟我一样摩旅出行,那么在出入这座古城的时候,至少可以沿堤而行五、六十公里,直到进入旁边的枝江市。而我因为没经验,还一度被这段有点偏长的路途造成汽油焦虑(中途好像是没有加油站的,如果想移步到附近的乡镇,几乎都得走比较狭窄和陡峭的小路下行然后穿过几座村庄才行)呵呵。


稍做功课,荆江其实是339公里长的长江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由于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造成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最后使得河床甚至高出两岸平原,形成了让人难安的“地上河”。据说东晋永和元年至兴宁二年间(公元345年~公元364年),这里便已经开始筑堤防水。

大堤原起自万城附近较高地带,随着云梦泽淤积演变,沙市以上堤段建成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中期,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中期后堤围逐渐向下游发展,大堤大致在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初期形成规模。公元1542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堵塞,大堤连成一线,全长124公里,被人称作万城大堤,又名万安大堤。

恐怖的是在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这一带曾发生水灾,万城大堤溃决,造成水淹江陵城的惨案。现有的荆江大堤全长182.35km,实为1954年重建,属1级堤防(其堤身、堤基、护岸及涵闸均按1级建筑物设计)。参考相关资料,相应设计洪水位为:“沙市45.00m,城陵矶34.40m,汉口29.73m,湖口22.50m(以上均为冻结吴淞高程),按此插补计算出荆江大堤堤段的设计洪水位为47.6~37.20m”。


大堤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随着三峡工程、葛洲坝等水利枢纽的兴建,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才得到极大改善,所以当我们看到很多公知在网络上说得头头是道,“喷击”三峡和其它重要设施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认知:很多项目的功能或者影响,绝大多数老百姓其实都是看不全面的。

当然,让我感到惋惜的是,荆江的旅游业重心似乎都放在古城周边去了,对这条意义非凡的水利工程好像并没太在意。所以“没对比就没有伤害”,等我到旁边的枝江后,感觉两座城市对长江边的堤岸风景的打造,颇有些“天壤之别”,枝江的投入显然要大很多。而跟下面照片里这样的路况场景及卡口,穿越荆江大堤时会经过很多,只能说人文底蕴深厚,但景色确实一般。

图文原创: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关注和赞赏,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欢迎有正义感的网友读者看见“盗版”向内容平台举报和投诉。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本人独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务,欢迎洽谈,附赠所有拍摄素材。

不知道有多少荆州人也跟我一样,感觉荆江大堤也需要好好旅游开发一下的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