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国庆中秋假期第一天,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纷纷迎来大客流。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江苏有89家博物馆延时开放,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12小时“文化筵席”,最晚开放至21时;同时,全省各大博物馆共推出227个临展特展,1100多场社教研学活动。
南博
8天、12小时、21展、279场活动,手慢无
观展探珍、互动体验、非遗展演、集章打卡、文创甄选、美食询问……国庆中秋假期,南京博物院12小时“文化筵席”招待观众,9:00—21:00延长开放,279场活动不停。
长假第一天,南博满员。现代快报记者打开南博预约程序发现,10月1日—7日,已经约完。
南京博物院目前正在举办的线下展览共21个,多场特色展览值得打卡。沉浸式科技盛宴“觀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展”,解锁伊朗千年历史的璀璨印记“新月与蔷薇——伊朗文明的千年经纬”特展,充满民俗意趣的“有戏——院藏无锡惠山泥人展”等兼具知识性与观赏性。
中运博
237件(组)南宋精品文物再现,梦回“南宋杭州城”
国庆中秋假期第一天,中运博满员,从博物馆预约情况来看,10月1日—6日,都已约满。
10月1日—7日,中运博延长开放时间至21:00,10月8日17:00闭馆。中运博将开启“夜游运博·千年流光”系列活动,让观众在沉浸式展览、非遗展演、夜间研学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假期,中运博重磅展览“运河城市”系列第四站“梦粱临安——南宋杭州城”,也迎来大客流。
临安或许不是统一盛世的都城,但这座被加上帝王冕冠的“三吴都会”,在江山湖海之间,为赵宋王朝续写了一个半世纪的繁华,增添了无数精彩的城市故事,也为中华民族的再次统一积累了丰厚的遗产。
本次展览联合23家文博单位,荟萃237件(组)南宋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5件,以物见史,重现临安繁华盛景,全方位呈现“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的江南山水都城。
苏博
50余件/套馆藏青铜兵器首次公开展出
10月1日,苏博本馆满员。从苏博官网预约情况来看,苏博本馆10月1日—7日,均已约完。
国庆中秋假期,苏博展览多,活动多。10月1日,“铸河山——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特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二楼国际合作厅正式开幕。这场以中国青铜兵器为脉络的文明对话,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
此次展览聚焦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文明,由夏商周三代的兵器切入,以“七种武器”“流星蝴蝶”“英雄无泪”三大单元为主线,在兵与礼、剑与侠之间,探索兵器与时代、与社群、与个人的互动,呈现文明交流与社会变革的华章。展览汇聚来自全国8家文博单位的近200件套珍贵文物,涵盖弓矢、斧钺、戈戟、枪矛、刀剑、甲胄、车马等。
其中,50余件套苏博馆藏青铜兵器为首次公开展出。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金柄铁剑、云南省博物馆藏战争场面贮贝器、苏州博物馆藏吴王光剑、越王丌北古剑等精美文物也同期亮相,展现中国青铜时代不同地域的极致工艺与文明交融。 “我是专门冲着‘吴王光剑’和‘越王丌北古剑’来的,保存得那么好,剑身上的铭文清晰可见,非常震撼。”文博爱好者小林说道。
走出展厅,许多观众意犹未尽,涌入名为“吴地铸剑所”的主题快闪店,将观展的热情延续至一件件创意文创产品上。苏博特别推出毛绒版“青铜兵器”、“青铜剑”冰箱贴等十余款周边新品,观众可化身“江湖侠士”,在此购得一柄毛绒“神兵”,请“铸剑师”铸出“专属宝剑”。
常州博物馆
120余件文物解锁5000年前“寺墩古国”
假期首日,常州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日出东方——寺墩古国文明展”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共赴一场探寻古老文明记忆的奇妙之旅。
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的寺墩遗址,作为环太湖北部地区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座距今约55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横跨崧泽、良渚两个时期,面积达8.9平方公里,生动展现了长江下游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波澜壮阔。
此次大展通过120余件珍贵文物,生动诠释了寺墩遗址的深厚文化内涵与重大发掘成果,凸显了其在常州地域乃至长三角地区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寺墩遗址3号墓堪称良渚文化晚期的瑰宝。这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贵族墓葬,完整呈现了当时的玉敛葬习俗和玉器特色。经专家鉴定,墓主人为20岁左右的男性,墓中出土随葬品多达167件,仅玉琮就有33件,玉璧24件,玉礼器数量在良渚文化墓葬中首屈一指。这充分表明,寺墩东部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具有王陵性质,寺墩遗址无疑是太湖北部区域的最高等级中心聚落。
步入展览现场,十二节人面纹玉琮、人面纹玉琮、彩陶壶、玉带钩、十一节人面纹玉琮等珍贵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十二节人面纹玉琮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高31.8厘米,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外表分为十二节,每节刻有四组人面纹,工艺精湛,美轮美奂。人面纹玉琮高7.8厘米,重5830克,是太湖以北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体量最大的玉琮,其大小仅次于反山12号墓出土的“琮王”,在良渚玉琮中位列国内已知第二重。
另外,假期常州博物馆延时开放,每天9:00至20:00(19:30停止入馆),馆内全天候“营业”。
徐州博物馆
以金石之力再现大汉气象
徐州博物馆推出展览:石上史诗——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特展。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日—2025年12月5日。
本次展览以“石上史诗”为叙事主线,系统阐释汉代社会的精神信仰与日常生活。第一单元“仙界巡礼”通过昆仑圣境与神祇图像,展现汉代宇宙观念与升仙体系;第二单元“人间烟火”从宴饮、纺织到乐舞,多维呈现社会风貌与礼乐文明;第三单元“祥瑞图腾”解读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的吉祥符号与象征系统;第四单元“历史故事”反映儒家伦理观念与历史记忆的传承。
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历史,将现世生活、历史故事、神话幻想并陈,原始图臆、儒家教义、神仙思想共处,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眷恋和对未来世界的希翼,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部石上史诗。
徐州地处鲁南丘陵南缘,盛产石灰岩,两汉时期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冶铁业发达,为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徐州汉画像石出现在西汉早期到东汉时期,徐州地区经科学发掘的画像石墓共60余座,发现地主要分布于今徐州市区、邳州市、睢宁县、铜山区、贾汪区,形制可分为石圹墓、石椁墓、石室墓、砖石混合结构墓四种类型。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其汉画像石遗存丰富、特色鲜明。由于受楚文化浪漫气息与中原礼制文明的双重影响,徐州画像石题材广博、雕工精湛,风格既朴拙厚重,又飞扬灵动。徐州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古典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
展览精选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精品拓片与复原器物,以金石之力再现大汉气象,引领观众步入一场深沉宏阔的汉代文化旅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 郑阳 徐晓安 胡玉梅/文 徐晓安 郑阳 张敏 赵杰/摄 视频:徐晓安 赵杰 张敏 钱念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