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景区物价“冰火两重天”:48元烩面与1元午餐的博弈
2025年国庆假期,河南旅游市场因物价问题引发全网热议。从少林寺68元的“非遗素斋”到云台山128元的强制观光车票,再到开封夜市48元一碗的“精品烩面”,游客的吐槽与景区惠民举措形成鲜明对比。这场物价争议背后,折射出传统旅游经济转型的阵痛与破局。
一、高价围城:游客的“消费惊魂”
1. 餐饮价格“比肩一线”
少林寺素斋餐厅的价目表成为舆论焦点:罗汉斋58元、素火腿88元、禅意佛跳墙298元。杭州游客徐女士拍摄的菜单在抖音获赞百万,评论区直呼“素食吃出奢侈品价格”。更令人咋舌的是开封鼓楼夜市,传统灌汤包从15元/笼涨至38元,杏仁茶从25元飙升至58元,矿泉水标价8元。北京游客李先生算账:“六人随便吃一顿破千,这物价快赶上北京SKP美食广场了。”
2. 交通消费“隐形捆绑”
云台山景区的基础门票120元看似合理,但游览核心景点需强制购买128元观光车票。重庆大学生小陈吐槽:“相当于花248元看山,还不含索道。”对比黄山190元含门票+车票的全包价,网友调侃“河南山水开始按黄金计价”。而洛阳龙门石窟虽推出15元平价套餐,但需搭配90元门票才能享用,惠民力度仍显不足。
3. 商户“内外倒挂”引争议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门口的雨衣售价10元,而景区直营店仅售7元且带官方LOGO。这种“景区比外面便宜”的反常现象,暴露出景区外小贩与官方定价的割裂。更讽刺的是,周口太昊陵景区C位摊位年租金达98万元,商户为覆盖成本不得不抬高售价,形成“租金越高—物价越贵—游客越少”的恶性循环。
二、破局者登场:惠民经济的“河南实验”
1. 老君山“一元午餐”九年坚守
洛阳老君山景区连续九年推出“一元午餐”,游客支付1元即可无限量享用玉米、红薯、鸡蛋、玉米糊涂面及果盘。2025年国庆期间,日均服务超万人次,工作人员强调:“初衷是让游客吃上热乎饭,而非盈利。”这项活动成为游客自发传播的“暖心符号”,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3亿次。
2. 龙潭大峡谷“平价逆袭”
曾因运营破产被称为“国内首个倒闭的5A景区”的洛阳龙潭大峡谷,凭借1元冰棍、2元矿泉水、2.5元黄瓜的“八年不涨价”策略重获生机。2024年景区收入飙升至9774万元,客流量破百万。其成功秘诀在于三重机制:价格听证制度邀请游客参与定价、80元门票可一年无限次入园、联合农户成立合作社控制食材成本。
3. 万岁山武侠城“反套路定价”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内矿泉水1.5元、雪碧3元,雨衣7元(门外小贩售10元),被游客称为“物价天花板”。景区通过直营店压缩中间商差价,同时利用官方LOGO提升商品附加值。这种“薄利多销”模式带动二次消费,2025年国庆期间景区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0%。
三、转型阵痛:高价与惠民的博弈本质
1. 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
景区高物价背后是“门票经济”的惯性思维。云台山等景区依赖观光车、索道等二次消费项目,导致游客体验成本激增。而周口太昊陵摊位竞标制暴露出管理方“坐地收租”的短视行为,年租金98万元的C位摊位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2. 惠民经济的“口碑红利”
老君山“一元午餐”通过社交媒体裂变传播,带动景区抖音话题量增长400%,2025年国庆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35%。龙潭大峡谷的平价策略则吸引大量“回头客”,80元年卡用户复购率达62%。这些案例证明,游客口碑转化率远高于短期涨价收益。
3. 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
河南省文旅厅在国庆期间紧急发布《景区物价十项规定》,要求明码标价、提供平价套餐,并联合携程等平台发放5000万元文旅消费券。洛阳龙门石窟推出“15元饱腹套餐+电子讲解器30元”的组合产品,单日销量突破2000份,验证了“平价+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四、启示:旅游经济的“长期主义”
河南景区的物价争议,本质上是传统旅游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的缩影。当48元烩面吓跑游客时,损失的不仅是单次消费,更是整个区域的旅游口碑。而老君山、龙潭大峡谷的实践表明,通过控制成本、创新定价、提升服务,景区完全可以在惠民与盈利间找到平衡点。
正如河南省文旅厅负责人在10月4日新闻发布会上所言:“旅游业不能杀鸡取卵,游客用脚投票的时代,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这场物价博弈,或许正是河南从“旅游大省”迈向“旅游强省”的关键一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