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徒步、登山成了不少人追捧的运动方式。朋友圈里晒雪山、晒日出、打卡高山野外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国庆佳节到了,大众出游热情高涨,户外探险活动预计将迎来新一轮热潮。
可热闹背后,事故也频频发生。2025年9月25日,一段“驴友在雪山滑坠落崖”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关注。据上游新闻报道,事发地为四川康定那玛峰,视频显示,一队登山者正在雪峰上行走,在他们前面有几人站在雪峰上,一红衣者处于蹲姿状态,当其起身时,身体突然前倾,发生了滑坠,最后消失在画面中。两天后,康定市教育体育局确认,人已找到,但已死亡。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起登山事件也在网络刷屏。据《新京报》报道,9月20日,登山爱好者王先生发文称,自己在攀登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时从悬崖坠落,好在悬崖下有一个平台接住了他,没有继续下坠,后来他自行攀爬返回大本营,耗时三天,最终脱险,目前仍在休养。
两起事件,当事人一死一生,却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我们对登山的风险,到底有没有真正认识?
先看那玛峰这起悲剧。康定市教体局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前天他们去偷登,上去了,(山顶)太滑了。”“偷登”二字,道出了问题的核心——当事人没报备,没申请,悄悄上山。那玛峰目前处于未开放状态,2025年8月6日甘孜州教体局曾发布公告,因出现长约50米的冰裂缝,暂停所有登山活动许可,开放时间需安全评估后再定。这意味着,这些人明知禁令,仍选择进入。康定市文旅局也强调,那玛峰不属于景区,登山需向教体局报备,并联系乡镇政府了解是否允许。而当事人和其他在场登山者事先都没有报备。
再看慕士塔格峰事件。王先生回忆,“由于手脚被冻伤脱力,从冰面滑坠”。冻伤说明其防寒措施做得不到位,导致手脚冻伤脱力。在海拔七千五百多米的极端环境下,手脚一旦失去力量,行动能力急剧下降,风险极大。他能自行爬上悬崖,穿越一条冰裂缝后,耗时三天返回大本营,堪称奇迹。王先生的成功,靠的是极强的意志力和运气。如果当时天气突变,或者体力彻底耗尽,后果不堪设想。
这两起事件中,人为隐患清晰可见。那玛峰的登山者,无视禁令,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属于典型的违规行为。他们低估了自然的危险,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公开资料显示,那玛峰虽被称为“初级技术型雪山”,但海拔仍然高达5588米,山顶被远古冰帽覆盖,天气良好时才可一天登顶。
此外,还有诸多因素需登山、攀岩者充分考量。对此,新华网2025年4月发表的《徒步登山,这些注意事项要知道》一文提出,登山要“详细了解目的地情况,如天气、温度、路线情况”,要根据季节,带“防风保暖外套”“急救包”“防晒用品”等。这些基本装备,攀登慕士塔格峰的王先生是否事先准备齐全,不得而知。但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手脚因冻伤出现严重反应,原因自然是防冻装备不足。
雪山环境本身充满变数。气温骤降、风雪突袭、冰层断裂、地形复杂,都是潜在威胁。那玛峰山顶“太滑了”,就是典型地理风险。慕士塔格峰两条巨大冰川横切山体,地形陡峭,王先生坠落点位于悬崖平台,救援难度极大。这些都不是人力能完全掌控的。但问题在于,明知有这些风险,为何还要贸然前往?尤其是那玛峰,官方已明令暂停所有登山活动许可,等于亮起了红灯。可有些人还是选择闯关。更为严重的是,王先生独自一人攀登七千五百多米高的慕士塔格峰,这本身就是极度不专业的行为。
这就引出一个根本问题:高风险活动,谁该负责?答案必须是参与者本人。选择去登山,就得承担所有后果。政府没有义务为你的每一次冒险埋单。这次那玛峰事件康定方面出动消防专业队伍救援,这是人道主义,但不应成为常态。
如果每次有人违规进山,都要动用公共资源搜救,成本由全社会承担,那对守规者不公平。新华网提到,“如遇危险,要保持冷静,减少体力消耗,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或发出求救信号”。可求救之后呢?救援费用该谁出?目前没有明确规定。但逻辑上,应由当事人或其保险公司承担。否则,就是鼓励盲目冒险。
当然,政府也不该一刀切禁止所有登山活动。比如,那玛峰攀登难度较小,风景极佳,可清楚看见贡嘎主峰,吸引众多爱好者,这是事实。完全封死,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关键是要建立规范。比如,严格执行报备制度,要求提供登山计划、装备清单、保险证明,聘请专业向导;对未开放区域坚决管控,对违规者依法追责;推动民间专业救援力量发展,形成市场化救援机制。同时,加强安全教育。
而对于参与者而言,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新华网列出的注意事项很全面:结伴而行、选择正规景区、合理穿搭、通信畅通。这些都是底线。
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想去参与各类探险活动,至少做到几件事。第一,查清政策。绝不做违反当地规定的冒险之举。第二,充分准备。带足防风保暖衣物、高热量食物、急救药品、通信设备。第三,评估身体。新华网提醒,关节疾病患者、肥胖群体、慢性病患者、体质衰弱的老年人不适合高强度登山。第四,学会自救。掌握SOS信号、寻找水源、搭建庇护所、摔倒后不盲目移动等技能。第五,买好保险。万一出事受伤,至少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兜底。
登山、攀岩等探险活动不是闯关游戏,更不是逃避生活的出口,需要专业训练、周密计划和敬畏之心。那名红衣登山者在雪坡上起身的一瞬,意外从天而降。王先生在悬崖平台上挣扎的三天,每一秒都在与死神对赌。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你可以追求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对自己负责。命是自己的,别把它交给侥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让户外运动真正成为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毕舸
责编 辛省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