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没喜欢过旅游。
40°的天气在没有遮掩的路上暴走,一天走TM两万步;
在人挤人的地方,小心翼翼的护着孩子一点点往前挪;
各种网红餐厅就像开盲盒。
结束一天的旅程后晚上躺在酒店里脑袋嗡嗡的,然后第二天醒来还要继续,
这还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玩完回家之后,
还要为了这几天的出游补工作。纯tm造孽。
我喜欢的是度假,到了酒店放下行李找个地方下午茶,到点了吃晚饭,晚饭消化完宵夜,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
然后继续午饭,下午茶,晚饭,宵夜,就这样脑袋放空身体放松过TM三五天。
最好是那种有淘气堡的亲子酒店,我可以在淘气堡的懒人沙发上睡一天,孩子开心我也开心。
好看的风景都被商业化了,没钱不能进,不能吃,不能喝。
而且网上太多被吹嘘的景点了,到地方一看,哇,大失所望,铺几块玻璃,请几个网红,拍几条视频,就能引来好多游客,往往名不副实。
而真正好的景点呢,往往只有少数人发现。
最关键的是休息时间太少,每年固定节假日就那几天,拥挤在这几天旅游属于是人看人,人摞人,人挤人。
社恐表示不如待在家里。
以及报团旅游,到一个景点,立刻拿手机拍照,到一个景点,打卡自拍,在网上找点文案发朋友圈,说是发朋友圈,炫耀感情还是很多。
固定这个时间,旅游景点这些,看完直接跑下一个景点,累的要死,再翻看相册,根本回忆不了快乐,只觉得花钱不值得。
但是不出去又没意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在小县城,省内,又觉得不如出去逛逛。景区的抬高物价,商业化又觉得吃亏的不得了。
但是出去旅游真的能放慢脚步吗?
根本不行,放慢脚步,多出来时间对应在酒店钱,饭钱,车票钱。
主要还是车票钱,高铁一次几百块钱,遇到节假日候补,无座,更是比比皆是。
有时候旅游会觉得自己本来没钱,想花钱让自己开心,却有种拉动旅游业消费的感觉。
所以,纯自然景观要选非法定节假日,用好你的年假,否则人挤人毫无体验,。
人文景观一定要自己感兴趣,最好是书中熟读多年、只求亲眼一观,走到哪里都能讲出典故,炫给自己的亲朋爱人,有一种圣地巡礼的感觉。
给自己一点经济和时间上的余裕。
穷家富路。
住尚可一点的酒店,干净、服务好、交通便利,不需要起的过早,不至于睡不好。
该打车打车;景区溢价合理范围内的食品饮料该买买,不必为了一点差价背一路过重的水和食物。
最重要的,一定不要赶行程,留有足够的松弛时间,宁可不看一些景点,也要把每个景点看爽玩透,中途夹杂着小吃、躺椅喝茶等。
最后,享受旅途中的意外。没有能够完全贯彻自己提前做的攻略,也没关系。遇到了意外的下雨、意外的晚点,也没关系。
年轻的时候,出去旅游喜欢拍照打卡发朋友圈,看到朋友圈里点赞评论就感到很满足。喜欢吃各种小吃没事,觉得吃的很过瘾。
人到中年,已经很多年发朋友圈了,拍了照片也只是存在手机里,给自己留个纪念。
美食小吃更是没什么吸引力了,觉得全国的小吃都一样,可能是自己的胃口没有以前那么好了。所以也经常觉得没啥意思。
前段时间陪母亲出去逛了一圈,母亲将近70岁了,腿脚不是很好。
所以每个景区都不是深度游,简单看看就走了。吃饭也都吃的是家常饭,为了照顾母亲的口味。
母亲没有泡过温泉,不好意思去公共浴池泡,我就定了一个温泉酒店,房间里有私人浴池的,让母亲好好感受一下。也会帮母亲拍照、P图、制作抖音小视频。
看着母亲很高兴,我也很开心。虽然逛的不多,很多景色也没看到,很多特色小吃也没吃,但是却得到了一段宝贵的陪伴时光。
这段时光弥补了我不能长期陪伴照顾老人的遗憾,弥补了老人平时没有子女陪伴的孤单。
感受:风景还是那个风景、美食还是那些美食,只是欣赏风景和品尝美食的人变了。
其实现在旅游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但是我们旅游的目的却是模糊的,不太清楚自己想通过旅游得到什么。
旅游,是投向生活“别处”的一束光。
它照亮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注入变量,创造契机,让我们得以体验那些在常态下无法触及的风景与可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