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涡阳县曹市镇辉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瞻仰者。作为皖北地区规模最大、建成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园,这里不仅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也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苍松翠柏掩映之下,314名新四军英烈在此长眠。
“1939年9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曹市集牛氏祠堂召开……”9月24日,红色讲解员牛炎奕在新落成的辉山红色文化广场,向蒙城县200名党员干部讲述烽火岁月。“原先陵园空间有限,难以充分满足群众学习需求。”辉山村党委书记牛雪峰介绍,今年村里投入近300万元,在陵园正前方新建红色文化广场,既拓展了空间,也丰富了红色教育载体。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近年来,曹市镇与辉山村积极探索“实物+故事+体验”立体化红色传承模式:2018年投入800余万元升级陵园,修复公墓、重建陈列馆,开设“红色课堂”,邀请亲历者后代讲述历史;2022年启动“辉山英烈记忆工程”,为314名烈士建立数字档案;通过拍摄纪录片、编排情景剧、开展校园红色教育等形式,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突破5000万次。
红色资源也激活了乡村经济。村民侯虎经营的“红色记忆”民宿成为游客热门选择,“每年国庆,不少客人从山东、江苏、上海专程赶来。”侯虎说,“我现在不仅是民宿老板,还是红色文化宣传员。”仅民宿一项去年就有10多万元收入。
在辉山村蔬果种植合作社的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阳光玫瑰”葡萄,准备发往合肥、山东等地。包装盒上,“英雄筑梦 和美辉山”的标签格外醒目。一旁近百亩的桃园,10多个品种的鲜桃可从6月采摘至10月。“今年亩产超1000公斤,每公斤12元左右,我们通过电商将桃子卖到了全国。”管理人员李贵芳说。
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百亩桃园,果农在展示采摘的鲜桃。记者 任雷 通讯员 蒋庆章 摄
目前,辉山村蔬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拥有种植、养殖、加工及餐饮企业66家,带动近千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预计突破150万元。
“红色基因是乡村发展的‘精神密码’。”牛雪峰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看得见美好未来。
来源:安徽日报
审核: 陈兆龙 编辑:胡霈霖 校对:解明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