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看惯了嵩岳的雄浑,听惯了黄河的涛声,脚下是沉淀着无数王朝故事的厚土,呼吸间都带着中原特有的、略带干燥的黄土气息。今年初夏,因事前往江苏南通,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踏入这座位于长江之尾、黄海之滨的城市。去之前,印象是模糊的,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已。几日盘桓,穿行于街巷,流连于江畔,一些鲜明的感受如江风般扑面而来,实在忍不住想说上一说。
其一,江与海的交汇,一种流动的、未完成的气质。
河南是凝固的。这里的“凝固”并非贬义,而是指那种历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厚重如鼎的稳定感。我们的历史是层累的,像地下的古城遗址,一层压着一层,沉静而庄严。而南通,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流动”的。这种流动,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身处万里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部,江与海在这里相遇、交融,赋予了这座城市一种独特的动态美感。
站在狼山之巅,俯瞰脚下的景象,这种感觉尤为强烈。长江在此处已极为开阔,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那江水不再是上游的激流澎湃,也不是中游的九曲回肠,而是一种从容不迫、奔向归宿的浩荡。目光所及,江面上舟楫穿梭,巨大的货轮像移动的城堡,缓慢而坚定地驶向大海。更远处,水色由浑黄逐渐变为青灰,那便是海了。江与海的界限并不分明,它们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景象,与我站在黄河岸边,看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单一方向感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讲述着“交汇”与“融合”的故事。
这种地理上的特质,似乎也浸润到了城市的肌理之中。南通的街道不像北方许多城市那样横平竖直、方向分明,它更显出一种依水而建的曲折与灵动。濠河环绕着老城,河水是活的,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近代风格的建筑。走在河边,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水汽,湿润、清新,带着一丝淡淡的、说不清是江水还是海风的腥甜气息。这是一种“未完成”的感觉,仿佛这座城市仍在生长,仍在被江水与海潮不断地塑造着。它不像中原古都,历史已经书写完毕,被封存在博物馆与地下;南通的歷史,仿佛就流淌在当下每一刻的江风海韵里,仍在继续书写。
其二,近代文明的遗韵与民间手艺的精巧,一种内敛的骄傲。
河南的历史是上古的、王权的,是夏商周、是汉唐。而南通让我印象深刻的历史,则是近代的、民生的。这其中,最绕不开的人物便是张謇。在他之前,我对南通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在他之后,我才明白这座城市的筋骨与气质,与这位“状元实业家”有着莫大的关联。
参观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博物馆,那种感受是奇妙的。它没有故宫的皇家气象,也没有陕西省博的汉唐瑰宝,它的展品带着一种开创性的、启蒙式的朴素与真诚。张謇在此兴办的学校、工厂、慈善机构,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南通从一座偏远的江海小城,拉入了近代化的轨道。这种“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践精神,在河南这片以农耕文明和帝王将相史为主调的土地上,是相对稀缺的。
走在南通的街头,仍能感受到这种遗韵。一些老建筑,如钟楼、谯楼,以及一些旧式的厂区,都带着鲜明的中西合璧的近代风格,它们不张扬,却默默地诉说着百年前那段“开路先锋”的岁月。这是一种内敛的骄傲,不似古都的磅礴,却更显务实与坚韧。
除了这宏大的近代文明叙事,南通的民间也藏着令人惊叹的精巧。比如蓝印花布,那种纯粹的蓝与白,图案质朴而充满生命力,仿佛将江南的云水与草木都印染在了布匹之上。又比如沈绣,以其仿真、写实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将水墨画的意境与刺绣的工艺完美结合,精微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这宏大的近代规划与精微的民间手艺,共同构成了南通文化的另一面:它既有开风气之先的魄力,又有沉静下来打磨细节的耐心。这是一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文化性格。
其三,饮食里的江海味道与不事张扬的甜润。
河南的饮食,味道是鲜明而直接的。胡辣汤的辛辣、烩面的醇厚、牛羊肉的实在,都带着中原大地的率真与热忱。南通的饮食,则给了我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味觉体验。
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鲜”。这种鲜,是江鲜与海鲜交织的“双鲜”之味。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虽已难觅踪影,但寻常的鱼虾蟹蚌,也足以征服我的味蕾。文蛤炖蛋,蛋羹滑嫩,文蛤肉如软玉,入口是极致的清鲜。各种清蒸或红烧的江海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回甘,与我们常吃的黄河鲤鱼那种紧实厚重的肉质风味迥异。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是“甜”。这种甜,不是苏锡常一带那种浓墨重彩的甜,而是一种含蓄的、不事张扬的甜润。很多炒菜,哪怕是看似咸鲜口的,在回味里总能品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甜意。这甜,来自于糖的运用,更可能来自于本地食材本身所带有的那份水润清甜。就连普通的米饭,似乎都比北方的米饭多了一丝软糯的清甜感。起初有些不适应,觉得菜怎么能是甜的呢?但几餐下来,竟也开始迷恋上这种婉转的味觉层次。它不霸道,不试图掩盖食材的本味,反而像江南的吴侬软语,轻轻地在舌尖上化开,留下悠长的余韵。
这种饮食风格,与南通的城市气质是相符的。它不追求强烈的刺激与饱腹的满足感,更讲究食材的本真、味道的层次与进食过程中的雅致体验。这背后,是富庶水乡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生活美学。
离开南通,坐在回豫的高铁上,窗外的景色从水网密布、小桥流水逐渐变为广袤的平原与连绵的麦田。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那江海交汇之处。南通,它不像苏州那般园林精致到极致,也不像南京那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王气,它更像一位沉稳而又有远见的智者,静静地坐在长江的尽头,面向大海,一手连接着内陆的文明,一手探向广阔的海洋。它给我的三点印象——流动的地理气质、近代文明与民间精巧的并存、以及江海滋养下的味觉体系——共同拼凑出一个立体而独特的城市形象。这趟短暂的旅程,仿佛在我中原厚重的文化视域中,推开了一扇面向江风的窗,让我看到了中国另一种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深刻的地域风貌与人文精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