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广州如今的市中心,现在很多人觉得应该是“天河区”——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刺破天际,天环广场、正佳广场的人流比肩接踵,CBD里的白领行色匆匆,连地铁3号线“体育西路站”都因“挤不上车”成了全国闻名的“地狱西”。可其实,在20多年前,天河依然还是广州人眼中的“郊区”,农田、村落随处可见;而如今,天河区不仅GDP常年稳居广州第一,更取代了老城区越秀的“市中心”地位,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逆袭”。
第一次在天河区逛街时,被珠江新城的“繁华密度”震撼到:东西塔像两把银色利剑直插云霄,广州大剧院的“圆润双砾”造型充满艺术感,花城广场上的喷泉随着音乐舞动,周末的人群里既有打卡拍照的游客,也有散步遛娃的本地家庭。打车时,司机师傅是土生土长的老广,他笑着说:“你们现在看到的天河,20多年前还是‘乡下’!我年轻时来这边送货,路上全是泥地,晚上黑灯瞎火的,哪像现在这么热闹?”
这话一点不夸张,上世纪90年代,天河区依然属于广州的“边缘地带”,当时的市中心是越秀——北京路的骑楼里藏着百年商铺,中山五路的老字号小吃飘香,光孝寺、六榕寺的钟声见证着千年历史。那时候的天河区,除了体育中心一带稍有起色,其他地方多是农田和城中村,“去天河”对老广来说,甚至有点“出城”的意味。
直到1992年,广州提出“东进”战略,天河区才迎来命运的转折点:先是修建体育西路、天河路等主干道,接着引进正佳广场、天河城等商业体,2005年珠江新城CBD正式启用后,天河区的发展更是按下了“加速键”。
现在的天河区,早已不是当年的“郊区”模样。数据显示,天河区GDP连续16年位居广州各区第一,占全市GDP的近五分之一;珠江新城汇聚了上千家金融机构、跨国企业总部,光是税收超亿元的楼宇就有50多栋,被誉为“华南华尔街”;商业方面,天环广场的奢侈品店、正佳广场的“室内热带雨林”、天河城的亲子业态,吸引着全广州乃至珠三角的消费者。
可在老广心中,“市中心”的定义却不止于GDP和高楼。家住越秀区的李阿姨说:“我们老广认越秀,不认天河!北京路的骑楼、上下九的小吃、西湖路的花市,那才是广州的味道。天河是热闹,但太新了,没有老广州的魂。”确实,越秀区作为广州的“母城”,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古迹星罗棋布,街头巷尾的凉茶铺、云吞面店,藏着老广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
这种“新老之争”,其实就藏着广州城市发展的智慧。天河区的崛起,代表着广州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迈进,它承接了金融、科技、高端商业等新兴产业,吸引着年轻人前来打拼;而越秀区则坚守着广州的“历史根脉”,通过修缮骑楼、保护古迹,留住了老广州的市井烟火。现在的广州,形成了“天河拼发展,越秀守文化”的格局,两者互补,共同构成了广州的城市魅力。
如果你下次再去广州旅游,不妨既去天河区感受现代都市的脉搏——在花城广场看一次灯光秀,在正佳广场逛一逛室内海洋馆;也去越秀区体验老广州的韵味——在北京路吃一碗云吞面,在光孝寺听一听古刹钟声。你会发现,无论是“逆袭成C位”的天河,还是“坚守文化根脉”的越秀,都是广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共同书写着这座“千年商都”的过去与未来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