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扛道具冲“战场”!山东红嫂景区这波操作,比网红打卡狠10倍
有人花钱拍网红打卡照,有人在红嫂景区扛“手榴弹”冲“城墙”。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重走支前路》,把景区体验玩成了“沉浸式打仗”。
10月1日上午11点,景区操场前挤满了人。穿粗布衣裳的“村民”站在最前面,身后跟着数百名游客。《沂蒙颂》的歌声响起来,游客们背上装着道具手榴弹和粮食的箱子,跟着“村民”往“战场”走。
“战场”城下早有“战士”趴在战壕里。城墙上突然冒火光,轰鸣声紧跟着炸响,黑烟一下子飘起来。总攻信号到了。一名“战士”跳出战壕,冲锋号吹得震天响。十多个演员跟着跳起来往前冲。游客们没等招呼,抬腿就跟上去,嘴里不自觉喊着口号往城墙冲。没多久,城门被“攻破”,现场一片欢呼。
青岛来的三名游客,特意买了三把道具步枪。他们说玩得特别过瘾,体验感拉满。几十名小学生跟着游学机构的人来体验,结束后个个欢呼雀跃,舍不得走。景区讲解员说,就算不是节假日,也有很多游学团体专门来玩这个项目,从来没冷过场。
对比那些摆拍打卡的网红景区,红嫂景区这招简直是“降维打击”。别人让你站在雕塑前比剪刀手,这里让你扛着“粮食”走支前路;别人放个假花让你拍照,这里直接给你搭出“战场”让你冲。现在年轻人嫌红色旅游“太说教”,可到了这,没人觉得是上课,都在跟着喊着往前冲。
经典的要数那批小学生。平时在教室里听革命故事,坐不住三分钟。到了这,跟着“战士”冲城墙,欢呼雀跃到不想走。这比老师讲十遍课文都管用,道具步枪一拿,支前路一走,啥叫当年的艰难,不用多说就懂。
更绝的是游客的反应。按说花钱旅游是图舒服,可在这,没人抱怨扛“粮食”累,没人嫌轰鸣声吵。反而跟着“战士”一起喊口号,城门打开时比谁都激动。这哪是旅游?分明是把自己当成了故事里的人。这效果,比那些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的景区强多了,真是“秤砣掉在棉花上——没声响但分量足”。
再看景区的安排,没有干巴巴的讲解牌。“村民”带队,《沂蒙颂》当背景音,火光黑烟配合冲锋号。一步步把人拉进场景里。游客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你得背“粮食”,得跟着冲,得喊口号。这种体验,比看一百张老照片都实在。
现在很多景区怕麻烦,搞个玻璃栈道、网红秋千就敢收高价。红嫂景区偏不,搭战壕、做道具、找演员,把红色故事拆成能玩、能参与的环节。别人赚快钱,它赚的是游客的真心喜欢。非节假日都有游学团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说红色旅游没人气的,看看这的游客就知道。不是红色题材不行,是你没找对玩法。游客不是不喜欢红色故事,是不喜欢被“说教”。你让他扛着“手榴弹”冲一次“战场”,比跟他讲一小时历史都管用。
青岛游客买道具步枪,不是瞎花钱。那把枪一拿,他就不是来旅游的游客了,是“支前队伍”的一员。这种身份的转变,才是景区最狠的招。没有谁会拒绝当一次“英雄”,哪怕只是在表演里。
游学机构带小学生来,算摸准了家长的心思。玩的时候学东西,比死记硬背强。孩子欢呼雀跃着体验,回去能跟同学讲半天“冲城墙”的事。这种记忆,比课本上的文字深刻十倍。
第一段结尾:别再骂红色旅游无聊,红嫂景区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你嫌红色旅游没意思,是因为你没扛过“手榴弹”冲过“城墙”。
网红打卡照发朋友圈三天就凉,扛道具冲“战场”的记忆能记好几年。景区想留住游客,别搞花里胡哨的噱头,多整点这种能让人“扎进去”的体验。
第二段结尾:红嫂景区的火不是偶然,是把游客从“看客”变成“参与者”。那些还在靠网红打卡圈钱的景区,该醒醒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