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千古吟唱,曾是呼和浩特生态底色的生动写照。然而,一度出现的沙坑遍布、河道污染,让这份诗意渐行渐远。近年来,随着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与内蒙古黄河重点生态区大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深入推进,绿色重回首府大地,生态旅游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亮色,更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修复为旅游发展筑牢根基,这是呼和浩特生态旅游崛起的前提。
自2012年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以来,我市累计栽植乔灌木1000万株,新增林地7万亩,将1.2万亩的哈拉沁沙坑打造成层次丰富的生态公园,80%的土地实现生态绿化。如今的敕勒川草原,植物种类从20多种增至70多种,狐狸、野兔等动物重返家园,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

大黑河流域同样实现蝶变,昔日非法采砂的荒滩,经河道修复与尾水净化工程改造,诞生了湖岛相连的“千岛湖”,成为赤麻鸭等候鸟北归的重要驿站,2025年端午假期单日吸引游客超7万人次。山水生态的系统性修复,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源禀赋。
业态创新让生态价值充分释放,这是呼和浩特生态旅游繁荣的核心。近几年我市依托大青山、大黑河生态基底,构建起多元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大青山前坡串联起敕勒川草原、雅玛图森林公园等节点,推出半程马拉松、速度赛马等品牌赛事,《千古马颂》沉浸式演艺一票难求,2024年,新城区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仅凭文旅产业就创收234亿元。

大黑河流域则以大黑河郊野公园为载体,打造特色花海与海绵生态景区,智能观光车、萌宠互动、药香非遗体验等项目备受青睐,形成 “自然野趣 + 文化体验” 的独特魅力。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联动,水磨村民宿、讨思浩设施农业等“一村一品”项目蓬勃发展,让村民在护绿中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规划引领为未来发展锚定方向,这是呼和浩特生态旅游续航的保障。我市正以“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为指引,推进“大青山高山草原观光带”与“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建设,计划开放16处休闲观光点,完善670余公里青城绿道网络,实现“50公里无阻隔”生态漫游。在保护优先原则下,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限制游客活动范围、采用乡土植物养护等方式,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随着“北疆漫游”生态旅游路线知名度提升,以及“生态 + 体育 + 文化”融合模式的深化,呼和浩特正从“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跨越,生态旅游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从哈拉沁沙坑的“化腐朽为神奇”到大黑河畔的“候鸟归巢”,呼和浩特的生态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山水为纸、生态为墨,这座北疆青城正在绘就一幅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的文旅画卷。
丨来源:青橙融媒(高宏鑫)海报:谢菲菲、魏卓群 部分图片来源:许婷、王劭凯、张伊焘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