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十点明冬 十点读书
2025年10月03日 18:30 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10月09日 19:00 直播
预约
山野馈赠|大兴安岭寒地品质原浆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夏萌朗读音频
最有效的休息,不是睡觉,也不是旅行,十点读书,13分钟
终于到假期了,大家打算怎么度过呢?
是不是又有人在放假前,发誓一定要好好喘口气,休息一下。
结果,一进入假期,要么是熬大夜,报复性娱乐;
要么一直在睡大觉,睡到头昏脑涨,四肢乏力;
要么是奔波在各种同学会、婚礼和朋友聚餐中;
要么找个旅游城市,带着一大家子,走马观花地打卡暴走……
等到收假后,再瘫坐在工位前,长叹着说出那句熟悉的话:“怎么放假比上班还累!”
其实,就像学习工作一样,休息也是分有效和无效的。
一旦方法错了,哪怕放再长的假期,也只会让你无法放松,越来越累。
想要让自己摆脱疲惫、精神饱满,学会有效休息,是当务之急。
人到中年,百事缠身。
不仅身体会透支,精神和情绪,也在每日辛劳,急需得到治愈。
但糟糕的是,大多数人的休息方式,都存在误区。
这也导致了,有时候越休息,人反而越累。
首先,第一个常见误区,就是误以为躺着不动,等于在休息。
但事实上,身体躺着,不代表大脑也能得到放松。
神经学教授马库斯研究表明,即使我们不集中注意力于任何事情,脑中的有些区域也会自动运作,消耗能量。
就比如说,当你躺在床上发呆时,你的大脑可能在焦虑下周的工作规划、内耗上个月的组会表现不佳、担忧一些眼下不会出现的烦恼……
这种无意义的思考,塞满了大脑,所以明明什么都没做,我们还是会觉得很累。
第二种误区,就是误以为娱乐等同于休息。
很多人以为,累是因为不开心,所以用找乐子的方式,给自己回回血。
但其实,大多数让你获得快乐的活动,都是费精力的。
哪怕是刷短视频、追剧这样只用坐着或者躺着的活动,一样需要大脑处理海量的碎片化信息。
同时,在娱乐时人很容易对时间失去感知力,从而“超量娱乐”,反而比工作时消耗的精力更多。
另一方面,许多娱乐都依赖于强力的刺激来释放多巴胺,停止之后,多巴胺回落,人就会感到空虚焦虑。
这种负面情绪,会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新的劳累感。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误以为多睡觉可以治愈一切。
成年人每天的推荐睡眠时间为7-9个小时,睡眠不足固然有害健康,睡眠过量,同样不利于恢复精力。
毕竟,正常成年人的生物钟都比较稳定,超量睡眠后身体不适应、激素紊乱,难免导致疲劳乏力。
同时,很多人的补觉是碎片化的补法,困了就眯一会儿,一整天都在醒和梦之间交替。
这种睡眠是低质量的,会让身体进入深度睡眠的时间不足,导致明明睡了很久,却还是睡不够。
当然了,有“误区”不意味着这3种方式是完全错误的。
适当躺平可以缓解疲劳感,健康的娱乐更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方式,至于睡觉,那更是我们人体必需的自愈手段。
但用错剂量、治错病的药,药效再好也只会有害无益。
不考虑具体情况,一定是会越休越累的。
学会拒绝路径依赖,根据身体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消除疲劳。
如此,才能避免“无效休息”,还自己一场高质量的治愈。
聊了这么多的无效休息,那该怎么判断休息是否有效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休息时,看你的身心是否还处在消耗之中。
一切有效的休息,一定是能把你从压力、焦虑、疲惫等消耗你的负面状态中解救出来的。
其中,有的消耗源有办法彻底解决,比如有人因为牙疼,吃不好睡不着,整个人都很累。
那只要牙治好了,少了负担,很快就会精力饱满起来。
但大多数消耗源是无法根除的,比如因为工作而劳累,总不至于把工作辞掉。
带娃带到崩溃,也没法真狠下心来不管了。
解决不了,那我们就要学会暂时“隔离”它们。
分享一段我的朋友小吴的故事。
小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工作十分拼命,每天几乎24小时都在待命,时刻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
职场带来的高压,让他一度精力不济,甚至患上轻度抑郁症。
一开始,他也是靠睡大觉、窝沙发来缓解疲劳,可效果并不好。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试着在下班后把工作从生活中抽出去。
首先是上下班时,他从开车改为了骑单车,强制他在通勤的半个多小时里能放下手机,不关注工作消息。
其次,他还把家里的书房腾了出来,将所有和工作有关的资料、工具、书籍、工作手机等都放了进去,物理隔绝掉。
他说,放下手机后终于领悟了,其实很多事根本没那么急,只是有时候看到了就想处理。
现在眼不见,才发现根本没必要太过焦虑。
最后,小吴分析了自己之所以工作那么累,是生活中太缺乏成就感,需要在职场加倍拼搏,换取外界的认可。
想明白这一点后,他开始培养一些能分散注意力、带来成就感的爱好,如拼模型、做手工等,并把满意的作品放到客厅柜子里,一进门就能看到。
而且,因为这类爱好本来就是“没用”的,不指望带来价值。
小吴反而借此打破了之前成就感不足、过分担心失败的坏心态。
人体是有自愈力的,无时无刻不在帮助我们休养。
我们要做的,就是尝试去隔离消耗源,筑起堤坝,为自己争取到完整的、不被打扰的恢复时间。
当你学会主动隔离了,所谓的有效休息,才能真正开始。
讲到这里,大家对无效休息应该有了初步的概念,也知道了有效休息该从隔离源头开始。
但很多时候,“累”只是一个模糊的感受,说不清为什么,找不到病灶,自然也没办法对症下药。
更何况人在急需休息的时候,也难做到集中精力去梳理自身。
没关系,十点君在这里整理了生活中常见的5种疲劳状态,以及他们对应的状态和简单的缓解方案。
大家可以以此为参考,给身体一个初步的判断,帮助我们迈出有效休息的第一步。
- 身体疲劳
身体疲劳是最易被察觉的疲劳形式,一般源于身体的过度消耗或恢复不足。
通常在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或剧烈运动后,会出现肌肉酸痛、乏力、昏昏欲睡、行动迟缓、精力不足等症状。
此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作息规律、睡眠质量和营养摄入;
其次可以适度做一些有氧运动,激发身体活力,特别是对久坐引发的身体疲劳,运动解乏格外有用。
- 感官疲劳
现代人的感官每天都在承受过量刺激,诸如明亮的灯光、嘈杂的环境、电子设备的持续信息流等。
久而久之,处理感官信息的神经系统超载,就会引发疲劳感。
当你眼睛干涩酸痛、畏光、头痛、对声音敏感、对电子屏幕本能厌恶时,就是你的身体在提醒你,该让感官休息了。
建议去安静的公园走走,看看绿叶和天空;
或是闭上眼睛,放一段白噪音等,尽量给感官营造舒适的环境。
- 情绪疲劳
情绪疲劳是一种隐秘但广泛存在的疲劳感,很容易被忽略。
无论在家还是单位,只要情绪压抑、不自由,都可能伴随着情绪疲劳。
情绪疲劳后,人会变得麻木、易怒、想哭、对一切失去兴趣、共情能力下降。
这时候,首先记得先设定好情绪边界,以免继续付出情绪价值。
而后,可以试着做些能带来满足感的小事来滋养,或是通过写日记、倾诉等,把郁结吐出来;
- 认知疲劳
认知疲劳一般是大脑因过度思考、决策等,带来的疲劳感。
通常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
如上文所言,身体的静止,不能让大脑停止思考消耗,也无法让其真正得到休息。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着专注做一件让你愉悦的事,找到心流的感觉。
处于这种状态时,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大部分活动会停止,大幅度减少能耗。
说白了,就是“有事做”,才能不“胡思乱想”。
- 社交疲劳
社交疲劳,顾名思义,是过度社交后引发的精疲力尽。
特别是那些被动的、应酬式或是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交,不仅不能带来社交的快乐和能量,还会加倍消耗你。
陷入这种情况,其实最该做的并不是停止所有社交,而是断掉社交圈中的浅层关系和单向索取关系,多与那些让你感到舒适的人在一起。
当然,考虑到自身状态,这里建议多采用电话或线上交流这样的轻量社交,用社交获得的能量,逐渐缓解社交疲劳。
疲劳的成因往往是复合的,这一点很多人没有察觉。
一味采用任何一种休息方式,都只会让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越休越累。
所以,如果今天补了觉,那明天不妨放下手机逛公园,后天可以试着找找“心流”感。
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交替进行不同的休息方式,才能获得最好的休息效果,最大程度地缓解疲劳。
点个
,你们平时会怎么恢复能量、治愈疲劳呢?
这个假期,又在如何度过呢?
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 | 明冬,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